(上接第1版)在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同时,我区大力推动以数实融合为特征的产业革新。其中,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便是硬核生产力的代表。兆丰机电将瞄准人型机器人赛道,加大投入建设;红旗摩擦材料也将花更多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项目,以国产替代进口。这样的“转型之势”还在蔓延:我区积极推进工业“智转数改”,实施数字化扩面改造150家,实现三个“全覆盖”,培育省级“未来工厂”1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以上;培育遴选数字化改革总集成商,建设模块化数字产品线上“超市”,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核心区块。
保障要素 两业融合
从18亩用地起步,如今,科百特在河上已建成185亩研发制造一体的产业化空间,另有106亩在建、160亩待出让。在全球膜过滤相关产业链得到新市场,一大助力便是产业化空间得到保障。
连片盘整,无疑是萧山改革破题的重中之重。同样的,作为全区“腾笼换鸟”主战场,江南科技城2023年就完成了1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收储,落地了总投资超百亿的合盛新能源材料与模组器件制造项目,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其激发的“化学反应”还在继续升腾。有此成绩,接下来,我区将继续统筹推进产业更新、空间增容、环境重塑、工业上楼和亩产倍增,确保连片腾笼2000亩,存量用地新建成产业空间100万平方米,并构建多元化腾换模式,提升低效企业用地10000亩。消化“批而未供”8000亩、“供而未用”7000亩,出让工业用地3000亩。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一同打开了萧山经济螺旋式上升的新通道。随着钱江世纪城一幢幢摩天大楼的崛起,楼宇经济拔节生长,为萧山首次实现了税收10亿元楼宇2个。加速“长高”的楼宇经济,优化了产业结构:2023年,世纪城产业税收约81.16亿元,地产税收约31.83亿元,两者之比约为7:3,而2017年这一比例约为3:7。在总量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下,产业税收与房地产税收占比呈现“一升一降”的趋势,结构不断优化。我区将继续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争取税收“亿元楼”达20幢以上;全力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探索“萧山制造+专业服务”新模式。
营利性服务业发展的终极形态,是总部经济。值得一提的是,以总部经济集聚区为引领,钱江世纪城的“亿元楼”数量、楼均税收等核心指标正加快跻身全省中央商务区最前列。目前,萧山总部经济正由单点“破题”向全面“破局”跃升,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可喜局面。新的一年,萧山将打造链主型总部5家以上,新建功能性总部10家以上,力争高星级总部企业数量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