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婷 图片由瓜沥镇提供
随着萧山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瓜沥镇以新增7项非遗的成绩,将全镇非遗版图扩展至19个项目、12位传承人、7处工坊、14个基地的立体矩阵。从省级非遗坎山七夕“祭星乞巧”的浪漫诗性,到区级非遗马氏中医妇科的济世仁心、“笛子制作技艺”的现代活化,作为萧山的非遗重镇,瓜沥这座千年古镇正通过构建“全域联动”保护网络、创新“活态传承”模式、打造品牌IP等举措,探索出一条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
19项非遗背后的文化基因图谱
翻开瓜沥非遗名录,如同展开一幅立体的人文长卷。传统技艺以“匠心”为核,涵盖从萧山花边、金银失蜡法铸造到传统制香等;民俗类活动七夕祭星乞巧、箍桶草舍搭建技艺,保留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传统医药领域,潘氏儿科与马氏妇科形成“妇幼健康守护双璧”;传统音乐的笛子制作技艺与湿地渔歌遥相呼应;传统美术中,昭东剪纸的纤巧与堆塑彩画的雄浑构成美学辩证法。19项非遗项目构筑起五大门类的完整生态体系。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非遗项目呈现出清晰的代际传承:既有源于清朝的老字号技艺,也有民国初年改良的线香工艺,更有融入现代技术的制笛工艺。这种“老树新枝”的传承脉络,恰是瓜沥非遗生生不息的密码。
12位非遗传承人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这样的工匠,也有马国荣等省级传承人组成的中坚力量,更不乏青年区级传承人注入的新鲜血液。7处工坊与14个基地构成的传承矩阵,从幼儿园剪纸课堂到企业生产车间,从社区文化礼堂到湿地公园体验点,编织起覆盖全龄段、全场景的传承网络。
传统技艺的当代“变形记”
行走在瓜沥的街巷间,随处可见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精彩碰撞。在丰润酒业的车间里,堆塑彩画技艺被创新应用于酒瓶设计,让传统工艺变身时尚文创;当昭东剪纸的图案融入服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贴牌改造”,而是深层次的基因重组。老大昌酱品推出“记忆的味道”文创礼盒,将古法酱油与AR技术结合,扫码即可观看酿造过程;就连传统咸鸭蛋都玩出新花样,正积极通过尝试探索多种口味,推出低盐版等更符合当下人健康饮食习惯的品类。
在产业融合维度,瓜沥探索出“非遗+”的多元路径。一方面通过搭建线上传承平台,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精品路线,串联起辖区内任伯年纪念馆、雁荡湿地等文化地标;通过聘用“非遗体验馆”,推出“花边技艺体验”“老大昌酱园体验”等沉浸式文旅项目,让非遗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探索出“活态传承”的模式。
全域联动构建传承“生态系统”
在非遗保护这道时代课题面前,瓜沥镇交出了一份“政府主导+社会共创”的创新答卷。该镇创新建立的“1+N”传承阵地体系,以镇文化中心为“神经中枢”,通过74个村社文化礼堂形成“毛细血管”,串联起7个工坊、14处基地,构建起非遗存续的完整生命体。同时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广泛吸纳民间文化团体、企业和志愿者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网络,为非遗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举办“浙沥非遗”年俗节系列活动,融合民俗表演、技艺展示、美食体验等多种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成为展示瓜沥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74个村社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相伴”系列活动,在春节、端午等节日期间,组织“送春联”“做香囊”等民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增强了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光明小学将萧山花边纳入美育课程,孩子们飞针走线间传承百年技艺;七彩社区把剪纸工坊搬进便民服务中心,居民买菜间隙就能体验非遗魅力;青龙花边公司设立“大师工作站”,让非遗技艺直接对接现代设计。更值得称道的是,全镇建立起“项目-传承人-工坊-基地”的机制,确保非遗保护不是“一阵风”。
锚定“三传三创”打造文化IP
站在新的起点,瓜沥镇已绘制出非遗传承的蓝图。计划通过统一品牌标识与矩阵,打造“浙沥非遗”文化IP,强化品牌辨识度;打造“非遗工坊研学路线”,形成“生产+展示+体验”一体化空间。
在工作机制上,建立“三传三创”非遗保护法,以传承、传习、传播的“三传”,建立非遗数据库,录制“三腌三晒”萝卜干工艺、古法酱油酿造等核心技艺视频,在线上平台展示;开展“非遗传承人带徒计划”,每名传承人每年培养吸纳1-2名年轻学徒,确保传承有梯队。
与此同时,以创新、创收、创业的“三创”为载体,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鼓励青年创客参与非遗创新,依托青年的创造力,积极开发非遗文创品,例如:萝卜干风味零食、酱品礼盒、剪纸元素服饰、特色香牌、冰箱贴等,拓宽应用场景。持续发力,深入探索“非遗+”路径,例如,将传统制笛与3D打印技术结合,设计制作“古笛”等衍生品,推动“非遗+科技”模式,扩大年轻消费市场。
在文旅融合赛道,瓜沥谋划着更大的手笔。例如,依托辖区文化地标资源,构建“四季非遗”节庆体系的特色活动,逐步形成春赏花边艺术展、夏办七夕国风节、秋行丰收研学游、冬逛非遗年货集等文化IP,构建全年热闹的文化盛宴。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昭东渔网的露珠上,当暮色中制香工坊飘出缕缕青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文化的兴盛。瓜沥镇用非遗传承的“浙沥”新篇实践,演绎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篇章。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保存,而是让非遗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找到位置,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在融合中创造价值。正如瓜沥镇党建办相关工作人员所言:“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老手艺,更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