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邹也静
“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作品一开篇就叙述了“母亲”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播种向日葵的坎坷经历。干旱的侵袭与鹅喉羚的“光顾”使一茬又一茬的葵花苗毁于一旦。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坚持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李娟虽然无奈,却也只能接受,她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幸运的是,第四茬种子的命运终于好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多棘手的问题令人发愁:抢水灌溉、雇蜂授粉、等待结籽、赚钱雇工……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娟和母亲非常鲜活的耕种生活:一面日夜不歇地照料葵花,一面还能抽出时间养狗、养鸡、养兔子;明明忘记雇蜜蜂,一群蜜蜂却神奇地出现在葵花地上,自发地帮助授粉;好不容易克服了所有困难,只等葵花晒干,却不幸遭遇牧业大军南下,她们每天都要想方设法地让葵花免遭牛群踩踏……每一次的辛劳总是伴随着欢笑,每一次的幸运也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无可奈何与哭笑不得。
要让金灿灿的葵花和香美的葵花籽在贫瘠的荒野生出总是不容易的,书中写道:“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和离别的面目。”
向日葵如此,人也是一样,当然会有收获的喜悦,但在这之前也要承受播种过程中的一切辛酸。你以为在取得了一次丰收后,日子就会一直这么圆满下去。事实上,无奈与忧伤还是会与欢喜一样,在人的生活中不断出现。
李娟在书的后记中说,她这一家人终于在葵花种植的第三年等到了盼望已久的丰收,但她的继父却在卖完最后一批葵花籽后突发脑淤血,中风瘫痪。她淡淡地写下所有的欢喜与忧伤,冷静得好像这一切都十分自然。这就是一种大彻大悟吧!她已经认识到自身的薄弱和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那么,就顺其自然,让一切按照其注定的轨迹向前发展。
我尤其喜欢李娟在书里描写外婆的那些文字,它们让我看到了人类和自然力量的博弈,并最终给我一种平静感、救赎感。外婆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终日孤独地等待,李娟想改变现实,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外婆慢慢向死亡靠拢,渐渐与死亡和解。她无法安宁,却不得不承认:她不能太深地介入外婆的世界,只有死亡才能令外婆展翅高飞。
是呀,她曾享受外婆带来的无限温暖与欢乐,但也必须接受外婆老去的忧伤。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人的力量却是渺小的。放弃与自然规律的抗争,就是对外婆,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成全。
向日葵辉煌的背后是惊喜与无奈的交织,人生呢,也是欢喜与忧伤并存。冥冥之中,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一切牵引,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只经历其中之一。
很多人都喜欢抱怨自己的不堪、羡慕别人的光彩,但很少人能够真正明白,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你羡慕的人,也一定有着你所不知道的黑暗的日子。
我想,《遥远的向日葵地》最动人之处就是教给了我们一种人生哲学——没有完美的人生,也许不完美才是人生。既然遗憾难以避免,那就万事朝前看,尽力去爱,去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