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亮燕 通讯员 许灵翀 吴翊铭
从萧山城区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来到一个群山环绕、竹海幽幽的山村,这里,就是楼塔大黄岭村。沿着村里的游步道攀上百药山,俯瞰山脚,楼塔溪如一条玉带,环绕楼塔镇潺潺流向远方。
去年6月,在市文联的推荐下,楼焰以杭州市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大黄岭村,开启了一趟为期两年的“人与村”双向奔赴的基层文化建设之旅。
青年人才和美丽乡村,在这10个月里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不久前,楼焰在全市文化特派员工作年度推进会上作代表发言,她这样总结:“用文化浸润唤醒乡村记忆,用创新实践激活古老文脉。”
从“听故事”到“讲故事”
“云上黄岭”激活乡村文脉星火
楼焰是土生土长的楼塔人,从小看着楼塔细十番,听着楼英故事长大,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多年在外求学、打拼的经历,又让她练就了能写、能编,会说、会唱的“十八般武艺”。
2018年,浙江省“千万工程”建设拉开序幕,鲜活的动力源源注入这个千年古镇,楼塔迎来了蝶变重生。彼时已回乡创业的楼焰毛遂自荐,成为了楼塔古镇和楼曼文纪念馆的志愿者讲解员。在后来的几年里,她带着楼曼文的故事和精神,走上了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舞台,打动了无数人。
楼焰说自己是故事人。成了大黄岭村文化特派员后,她对故事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大黄岭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百药山、观音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俗传说,但这些故事却鲜为人知。”楼焰意识到,把这些蒙尘的故事一一挖掘出来,编纂一本属于大黄岭村、属于楼塔镇的民间民俗故事书,是她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最佳落脚点。
找到了发力的方向,楼焰便积极行动起来。她深入了解大黄岭村的点点滴滴,与年长的村民促膝长谈,足迹几乎遍布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之前我做的大部分是‘送文化’的工作,这次我希望在‘创文化’上做些突破。”
去年,楼焰邀请了市文联和市民协的考察团前往大黄岭村调研,正式启动《云上黄岭》书籍编撰和同名文化品牌打造。眼下,她又忙乎着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下个月,‘云上黄岭’项目启动仪式也将举行,接下来,我还将邀请中国故事名家走进楼塔古镇和大黄岭村,开展考察采风和民间故事座谈会,深入挖掘楼塔的乡村文脉,推进书籍的编撰。”
在推进“云上黄岭”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楼焰还调动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市杂技家协会的资源,为大黄岭村引进“文化赋能乡村”项目,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惠民活动,为这个千年古村带来了无限活力。去年,她还将创新的研学活动引入大黄岭村,通过“农耕文化体验+聆听村庄故事”的沉浸式互动模式,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文化课堂开到了千年宋樟之下。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让千年古镇焕发时代光彩
在楼焰看来,乡村对文化特派员的需求远不止于简单的文化搬运。在她的定义里,文化特派员更应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文化基因的激活者。今年以来,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策划了“包个古镇过大年”“古镇夜宴”“民俗展演”等一系列文旅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文化变现”的特色路径。同时,她还促成了浙江《山海经》杂志社楼塔专题采风,专题报道系统地展示古镇千年文脉。
楼焰说,传播家乡文化,在“引进来”的同时,还应该“走出去”。年初,她登上央视新闻,带领大家在楼塔古镇品非遗、逛市集,不遗余力地展现千年古镇的风韵。她还以大黄岭村文化特派员的身份在“学习强国”平台开展微宣讲,进一步扩大古镇的文化影响力。
在她的视频账号上,文化特派员视频日记、国家级非遗项目《楼塔细十番》、楼塔龙灯胜会等多个视频都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她相信,用新的形式把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一定会得到共鸣。
这些年,在她的影响和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人才投入文化传播工作,讲着楼塔故事的少年在全省比赛中拿下特金奖,不同年龄层的志愿讲解者加入到讲述家乡故事的队伍中……
“乡村的故事需要有人记录、有人讲述、有人传承。文化传承的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 楼焰相信,只要用心去挖掘、去传播,总有一天,大黄岭村和楼塔镇的故事会被更多人看见、听见,乡村文化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