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陈文澍
《繁花》够热,沪语版的《繁花》更是“上头”。
碰哭精、夯榔头、劈情操……在这些极具本地特色表达的沪语台词中,观众仿若真的穿越回了上世纪90年代的老上海,在丰满剧情的加持下,更是有不少网友直呼,沪语版《繁花》看得太过瘾,“腔调不要太浓哦!”
由影视作品引发的方言热,《繁花》其实并非个例,如东北方言《乡村爱情》、京话《我爱我家》、粤语《外来媳妇本地郎》等等都是国内经典的方言影视剧。可以说,方言的存在,极大丰富了荧幕,且《繁花》热播后,还有不少自媒体博主做起了“跟着《繁花》学沪语”的专栏,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方言热潮。
究“方言热”的根本,是有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拉近距离之感。尤其是方言地区观众,在看到母语在影视里时,必然会产生激动和自豪感,而离开家乡的观众在地道的方言里,也颇有种回到家乡的熟悉感。
此外,对于非方言地区的观众,“鲜活”也是他们追捧该影视的原因之一。作为地域文化标志元素,方言运用在影视剧中不仅能让人物性格鲜明丰满,也更能够真实还原出那个年代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氛围。
《繁花》中,除了沪语外,还有苏州话、广东话、绍兴话等,但多地方言的混杂,并没有让整个剧混乱,反而是情感韵致浓上浓,还有观众评价,“老一辈上海人说话‘洋泾浜’才是原汁原味,比起普通话版,沪语版节奏感觉一下就不一样了,自然到不像演的。”
的确,如金宇澄说的“方言是一种味道,最能代表地域的一种滋味”。《繁花》方言加成无疑是成功的,“方言热”还带火了地方文旅,众多观众因这部影视被“种草”,想到实地去走走看看,感受上海的历史与文化。
事实上,方言的传承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但如今,不仅孩子不会说,连带着成年人交流也多用普通话,一些富有特色的方言俚语、俗语似乎有日渐销蚀在社会发展中的趋势。
这其实可以理解,随着交通的发达和城市迅速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同一地域内生活,在语言环境上,自然会减少方言交流的使用频率。
但中国这么大,还是需要那“无改”的乡音来增加地理认同感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方言传承是个重要的命题,需要些创新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萧山,进化爸爸赵杨君就用儿子的照片制作成萧山方言表情包,以有趣的形式把方言传播到互联网上;萧山部分学校会在游园会或是课后作业中,加入方言元素,或是方言小游戏,或是方言诗词作业等,让孩子对方言有更深的认识;还有靖江光明村,在电线杆上印了简单易懂、富有趣味的萧山方言,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学到、看到萧山话……
总而言之,方言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情感、文化、风俗民情,其人文价值丰厚。而传承方言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更多也要靠社会、政府的重视和努力,把“活化石”方言留下来,把本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乡音”在社会发展中,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