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英
“很久没有吃过这样现打的麻糍了。”市民周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1月1日、2日,萧山恒隆广场内,新年首场年俗节在这里热闹举办。现场除了麻糍,还有免费的手冲咖啡、甜点、茶水等温馨小食。
写春联 送“福”字
除了热乎乎的美食,年俗节现场还邀请到了书法家协会的老师,为市民现场送上“春联”“福运”。除了老师的亲笔所题外,现场也有很多会书法的市民,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家书写对联。
“今天收获不小,还得到了书法老师写的新年祝福。”家住新白马公寓的王阿姨,当天带着小孙女来恒隆,在中庭逛到年俗节展位后,也获得了一份新年礼包。“这样的活动蛮好的,有的吃有的看,还有的送,以后应该多做做。”
逛车展 品麻糍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打麻糍融合着浓浓的人情味和年味。而那热乎乎新打出的麻糍更是儿时难忘的美味。
年俗节当天,就有现场打麻糍的欢乐。来自进化的老师傅,你一捶我一捶,将热乎乎的糯米打成了软糯的麻糍。再撒上红糖,香味瞬间扑鼻而来,吸引了很多带孩子的家长。
“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了,回味一下也好的。”80后的沈红在尝了一块麻糍后,幸福地告诉记者,“还是原来的味道。”
吃完麻糍,逛逛年俗节,恒隆外广场还有新年第一场车展。集结20多个主流汽车品牌和数十款热门车型,为有购车需求的市民增添更多选择。
首场年俗节除了吃吃喝喝逛逛,现场还有中国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的充值送,老号码充话费就送米送油,吸引了不少市民。现场还有萧山日报小记者团的身影,他们通过爱心义卖,将获得的善款捐赠给贫困儿童。
说到年俗,你最先想到的是啥?是逛吃逛吃的幸福还是那些传承着浓浓老底子味道的乡愁?
在萧山,年俗或许是湘湖年鱼捕捞时的兴奋,或许是党山(现瓜沥)庙会开张时的欢闹。或许是沙地饭桌上的十碗头,又或者是南片过年时会做的蛋饺。不同的地方或许有不同的年味,但所有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时刻,才是真正的过年。
萧山传统年俗知多少
作为萧山人,你知道萧山有哪些过年习俗吗?
除夕守岁,首先要孝敬祖宗,称之“做分岁羹饭”,大致供以年糕、粽子及各式荤素。祭祀完毕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开始守岁,也就是吃年夜饭。
守岁时,吃鱼的时候一定要剩一些,意味“年年有余”。小孩还不得吃鸡爪,说是吃了鸡爪会抓破书本,那就读不好书了。
吃完年夜饭,长辈都要给晚辈分压岁钱。在萧山以前吃完年夜饭后,还要放“关门炮仗”。 但随着大家对环境的重视,现在人们都倡导过年不放炮。
正月初一,一般都不干活,不走亲访友,也不打扫,不换洗衣物。一整天吃喝玩乐,逍遥休闲。其意为:初一不能干活,否则,一年就会忙忙碌碌,一事无成。因而,萧山有句俗话,叫做“不做初一”,现延伸为:不做出头的事。
正月初二,萧山人就开始频繁走亲访友。正月初二更是“毛脚佬”上门的日子。已确定关系尚未成婚的男女,称为“毛脚”,有毛脚女婿、毛脚媳妇之分。毛脚女婿必须在初二拜访准岳父母,以求许可。
萧山一些地方过年的时候还会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戏等习俗,正月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春节才算落幕。
距离春节还有1个多月时间,大街上已经开始透露着浓浓的年味儿,如果你也有关于年俗的小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爱萧山·逅嘻”,快来告诉我们你的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