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20名小记者来到金国荣南宋官窑艺术馆,参观展厅,聆听金馆长讲述关于南宋官窑的故事,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开始,通过观看纪录片的方式,小记者们对南宋官窑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制作步骤和烧窑的各项工序,还学习了官窑作品的特点。接着金馆长带领小记者参观了馆内的展品,详细地讲解了展品的制作工艺。当纪录片中的“玉玲珑”展现在眼前,小记者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再跟金馆长确认:“金老师,这就是刚刚纪录片中您尝试了很多次才成功烧制完成的玉玲珑吗?”一件作品,要经历长达数小时的烧制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金馆长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让小记者们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活动到了尾声,小记者还采访了金馆长,金馆长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制作官窑作品时的小故事,当讲到“十二生肖”系列作品是为了纪念金馆长的老师时,在场的小记者都陷入了深深的感动中。访官窑,话非遗,小记者们在深层次交流中感受藏品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潘立毓 摄/沈钰燕)
小记者 陆亦可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201班
清晨,我闻着花草的清香,听着鸟叫声,沿着河边小道来到了金国荣南宋官窑艺术馆。走进场馆,“天赐神韵”四个大字就印入我眼帘,看到陈列着的一件件官窑作品,真是精美!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南宋官窑的制作工艺,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工具要用尺子、刻刀等,制作时上下两层要对称,开片有金丝纹片、冰裂纹等。最后需要烤制一下,官窑的颜色是由釉料中的铁决定的,有粉青、米色、月白……最后的成品摸着是光滑的,可好看了!
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南宋官窑制作的不易,也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记者 沈轩屹 信息港小学506班
在场馆里,我看到了非遗传承人——金国荣老师。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展示在了博物馆,这里更是有很多精美的作品,比如为G20峰会专门定制的牡丹盘,还有玉玲珑等。
金国荣老师先为我们播放了纪录片,没想到纪录片的主人公就是金国荣老师!
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金国荣老师制作粉青圆洗的过程。第一步:揉泥,揉的时候要用力均匀,把泥团里的气泡全部挤压出去,这样才不会在素烧时开裂;第二步:做坯,将泥团放在拉坯车上,一边旋转一边用力揉捏,把泥坯拉成我们想要的形状;第三步:修坯;第四步:风干,把修好的泥坯放在阴凉处风干;第五步:烧制,风干后的泥坯,被搁置在架子上,推进高温炉……听着金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炉内温度有800摄氏度以上,第一炉后,要进行一次上釉,外表的釉得厚薄均匀,免得烧制时釉面不匀。然后进行第二次烧制,这个需要用上3个火照。第一个火照取出来时,窑内的温度达到了1295摄氏度,第二个取出来时将达到1297摄氏度,到了第三个火照时,温度在1300摄氏度,最后关火冷却,如此,一个乾隆皇帝喜爱的粉清圆洗就复制成功了。
活动最后,金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展厅,看着一件件漂亮精致的作品,不禁感慨,正是这些手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发现,才造就了我们眼前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