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Z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美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

义桥步履铿锵

  ■记者 童志辉 通讯员 黄坚毅 陈佳蔚

  图片由义桥镇提供

  随着义桥村、河西村、復兴村、湘南村、民丰村先后晋级,顺利通过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验收,义桥镇的美丽版图有了更多亮色。近年来,该镇坚持把美丽乡村创建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和突破口,现已完成创建美丽乡村整治村10个,美丽乡村提升村5个。从美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义桥正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美丽乡村提升幸福指数

  作为区级美丽乡村提升村的典范,约有千年历史的河西村,越来越符合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在成功创建杭州市“三江两岸 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基础上,村三委班子带领村民努力探索发展经济新思路,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工作目标,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自3月份起,河西村以全域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做好减法,共计拆除违章建筑47处约3700余平方米、各类彩钢棚和乱搭乱建1300余平方米,整治卫生死角416处,清理各类生活垃圾1万余吨,建筑垃圾1万5千余吨、庭院垃圾8千余吨,为美丽乡村创建提供了基础保障。

  打通多处交通瓶颈,创建美丽庭院的同时,河西村还立足实际,以“船文化公园”“爱心菜园”“科普植物园”“红庙”及“村史展示馆”等节点打造为基础,以河西河沿河景观提升为亮点,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品味。如今,村里不仅全面完成天然气进户、弱电上改下、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等工程,还对篮球场、羽毛球场进行了塑胶修复,新建改建5座公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借助数智驱动,河西村在乡村基层治理上也亮点频出。村三委加强村级工作数字化改革,推进“码上工程”,先行试点无现金支付村、推广“微信治村”管理新模式,完善印章管理电子审批;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四定一撤”,实行厨余垃圾智能化计量,垃圾分类全村农户全覆盖……

  拥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义桥,文化地标犹如点点繁星散落在各村社。为了打造特色留住乡愁,湘南村利用韩氏宗祠,韩祯祥旧居等,让村民感受祖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培育良好家风,提升村风民风。同时以文化礼堂、文化长廊为载体,讲好湘南故事。民丰村则充分挖掘以“孝、义、和、善、融”为核心的渔浦文化,充分利用浙东唐诗源头的历史底蕴,对渔浦街古桥、海会庙、普济桥、华氏旌碑、古樟公园等历史古迹进行合理提升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民丰村还通过积极筹建产业大楼、标准化厂房,改造蓝领公寓等设施,以惠民利民工程建设带动村集体经济新增长,同时吸引并留住外来人才。

  “美丽乡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义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钢表示,下阶段,义桥将继续立足生态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特色和人文积淀,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创建,做足做实美丽文章,让美丽乡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升级发展。

  党建领航同奔共富之路

  村里的道路拓宽了,门前随意堆放的杂物不见了,蓝天白云下,整齐民居和绿树相映成趣。一年不见,再次踏入永兴江、浦阳江、钱塘江三江交界南侧的罗幕村,不少在外地工作的游子都惊叹于家乡的变化。由于五村合并遗留问题等不良因素影响,地理位置优异的罗幕曾一度贴上“环境乱”“村风差”“发展慢”的标签,成了令人摇头的“后进生”。

  随着新一届村三委班子上任,这个被誉为三江交汇“桥头堡”的明珠,正在以“变”谋事,实现乡村“变形计”。围绕“让班子强起来,让村庄美起来,让生活好起来”的目标,该村坚持党建领航,突出问题导向,协力建设美丽乡村,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不断提升了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不管是美丽乡村建设,或者是脱贫攻坚工作,还是乡村振兴战略,都有一个核心的主线,便是乡村之美。”村党委书记王玉桥介绍,村干部率先主动拆除自家“一户多宅”,村党员带头整治,形成了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强大合力。今年以来,全村已拆除各类违建26000平方米,并新建、拓宽7条村级道路,新建停车场5000平方米、公园800平方米,新增室外健身广场一处、室外标准篮球场一个,污水管网改造也已竣工。

  此外,为响应“美丽杭州”创建暨“迎亚运”城市环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总体要求,罗幕村围绕“八必拆”“五必清”整治要求,扎实推进拆违治乱等各项行动。在镇党委的帮助下,罗幕村西址埠自然村的拆房工作历史遗留问题顺利解决,完成了西址埠征迁安置区块配套设施建设,让片区群众生活有了质的改变。

  在王玉桥看来,建设和经营是支撑村庄振兴的两个轮子,密不可分。如今,罗幕村党委正积极谋划发展新路,盘活村级资产,通过出租旧办公楼、沿江滩地,大幅提高集体厂房租金等方式,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0万元以上。

  摘掉了“发展慢”“后进生”等标签的罗幕村,已为基层治理插上“数智”翅膀。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这里正上演着共同富裕的“变形计”。

  在复兴村,探寻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更是引来各方关注。日前,由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及省市级媒体记者组成的采风团,走进义桥镇潘山净水公园,就农村污水治理情况进行现场采访。

  在查看污水处理终端设施,详细了解净水公园的模式和理念等相关情况后,媒体记者们对义桥探索农村污水治理助力共同富裕“新”途径赞不绝口。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事关百姓民生。为了养富生态资本,再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今年以来,义桥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建设新路径,形成了“可操作、易管理、有效果”的农村污水治理方法。接下来,该镇还将建立常态运维机制,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备的最大社会效益,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让治水美景助力共同富裕。

  红色文化叩开幸福之门

  重阳节中午,昇光村的夕阳红食堂里传出阵阵欢笑声。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热腾腾的手工水饺,一边开心地拉着家常,过了一个热闹的节日。

  去年9月,昇光村利用村集体房屋,打造了全镇首个老年食堂。周一至周五的每天中午,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便利。由于餐厅在白天免费开放,老人们除了吃饭,还可以来这里看看电视,聊聊天。这里成了老人们排解孤独的港湾。

  今年,借着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契机,昇光村通过改造集体老厂房,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归农复健养生庄园”项目,为村里的老人们打造集休闲娱乐、医疗保障于一体的幸福家园,计划于明年投入使用。

  说起昇光村的巨变,很多老人深有感触。作为革命老区,这里丘陵多、田地少,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大多数村民生活拮据,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村里的第一条柏油路,也是直到1988年后由村民集资修建而成。此后,村里陆续开起了石料厂、小型塑料厂,但由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很快又陆续关停。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5年四个自然村合并之后。“我们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文化积淀、精神传承。”昇光村党委书记李灿明上任后,与村“三委”干部统一思想,有了“以文化引领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的最初构想。

  通过人文历史挖掘、民生工程打造、环境品质提升,昇光村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精品特色区块;以“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发展模式,打造南坞庄“万头羊”基地,开发东福源旅游景区,让村级经济越做越活;积极争取政策,通过村级土地流转、村企共建,发展以苗木、果树种植为重点的农业产业。

  如今的昇光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将旅游资源连点成线,逐步打响了“红色昇光一日游”的名号。义桥革命历史纪念馆不仅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眼下,该村还在加紧打造中央公园、“半亩方塘”、老街、花海等,不断丰富旅游场景。

  在红色旅游的推动下,昇光村招商引资的底气也越来越足。截至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入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10多年前的30余万元,翻到了如今的250万元左右,实现了向“幸福村”的飞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义桥步履铿锵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党代会 要闻
   第03版:党代会 影像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财经
   第Z01版:渔浦义桥
   第Z02版:综合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文化
从美丽乡村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