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波 王慧青
“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是萧山未来五年的总目标。
对于百万萧山人来说,这个目标意义深远,这是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萧山时提出的要求,是为萧山量身打造、指路引航的总纲领、总方略,将始终指引萧山高质量发展。
围绕这个总目标,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萧山要厚植四大优势,把握四对关系,实现四大突破,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立足萧山实际 化优势为胜势
“天下从此重杭州,杭州发展看萧山”,5年前的G20杭州峰会极大地改善了萧山的城乡面貌,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钱江世纪城等大平台的崛起,助推了城市国际化,萧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升温。
对于萧山来说,即将召开的2022年杭州亚运会,又将是一次重要盛会,是萧山走向世界的再次精彩亮相,将进一步擦亮城市金名片、提升城市首位度、增进城市自豪感,推动更多国际化、高端化要素资源加速聚集萧山。
“这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城市‘大事件’、发展‘大机遇’。”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厚植亚运盛会的主场优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交出“迎亚运”满分答卷,更要全面放大峰会、亚运两个大事件的双重叠加效应,谋早谋深谋细“后亚运”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立足萧山实际,挖掘自身优势,借势借力实现“更上层楼”,这是萧山未来五年“厚植四大优势”的底层逻辑,也是把萧山发展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局中、置于未来城市发展的竞争中去思考、去谋划的务实之举。
近年来,借势杭州拥江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萧山轨道交通不断提速、跨区域路网体系不断完善、优质公共资源跨江而来,优质项目人才纷纷集聚,正成为杭州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未来五年仍将用足用好重大战略,萧山将借势站上更为广阔的时代舞台。
“民营经济”和“萧山精神”始终是推动萧山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民营经济是萧山的独特优势,萧山有21万余家市场主体,诞生了2家世界500强、9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2家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形成了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始终是萧山的独特优势、宝贵财富。未来五年这份本底优势将持续发挥作用,萧山将不断浓厚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关心关爱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服务企业、支持企业在新的赛道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从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复国;到一百年前衙前农民运动点燃了中共农运的革命火种;到新中国成立后,萧山人民围垦造田,创造了“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再到改革开放以来,萧山人民率先实现了从农业小县向经济大区的转变。
一直以来,萧山人敢抢潮头鱼、敢喝头口水,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当之无愧的弄潮儿、先行者。新时代的萧山人要继续厚植萧山精神的内生优势,传承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萧山精神,不断为萧山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战胜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显然,厚植亚运盛会、重大战略、民营经济、萧山精神“四大优势”,萧山将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回答时代之问 化潜力为动力
萧山的优势很明显,大事件、大趋势、家底厚、积淀深。但同时,如何应对高起点、高标准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打破优势固化后的藩篱,成了萧山面临的时代考题。
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为这道考题给出了解题的关键思路:“融合发展”“重点突破”“个性彰显”“海纳百川”。
在县域经济时代,萧山以产业为先导,带动城镇发展。这种先产业后城市、产城相对独立的线性发展模式曾经给萧山带来辉煌。但在现代城市多维度的比拼中,光靠产业优势显然已经无法胜出。如何提升萧山的综合实力,保持萧山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产城人文”四要素深度“融合发展”是时代给出的选择。
所谓“融合发展”,意指不仅要比拼单项优势,还要实现要素之间的相互赋能,从而产生聚变效应,推动城市能级迭代跃升。报告指出“产是基础、城是载体、人是根本、文化是灵魂”,城市的形态决定了产业的业态、文化的厚度影响着城市的温度,高层次的产业、高能级的城市、高精尖的人才、高品位的文化,融合并进是萧山未来的图景。
报告同时指出,并进,并不意味着“摊大饼”,而是以重点突破形成强势牵引,进而以要素的集聚实现发展的裂变。资源要素向平台集中,让大平台真正成为萧山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导入引领性、旗舰型项目,让大项目成为萧山未来发展的强劲动能;以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萧山特色的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是萧山未来实现重点突破的发力点。
在时代的大潮里,每个脚步都与时代同向。萧山要在这条同向之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径。这次的党代会对“共性发展”和“个性彰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思考,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体现个性化、彰显辨识度,没有个性何以“精彩亮相”“示范样板”“树立新标杆”。
萧山从来是开放的。“不等、不靠、不要”是萧山的自强、自信、自立,但萧山更加乐于“抱团合作”。打开城门,开放包容,是萧山这座潮头之城的天然气度。主动接轨长三角、深度融入大杭州,把萧山放在发展的大局中思考,萧山将以大开放拥抱大发展。
“产城人文”融合 变蓝图为盛景
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蓝图中,萧山又该如何破题?报告给出了发展路径:聚焦产业跃迁、城市提能、以人为本、文化兴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营造安居乐业环境、增强城市软实力上实现“四大突破”。换言之,萧山将通过谋深谋细“产”“城”“人”“文”四篇文章,力争实现大提升、大发展、大跨步。
“产”仍是萧山最厚实的家底,萧山要持续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使制造业立区的底色更亮。另一方面激活发展新引擎,深入实施创新强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特别是要借力大平台、大项目,加快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钱江世纪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绿色化。
对萧山来说,亚运是展现城市形象的窗口,更是城市提能的契机。放大亚运综合效应,迭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形态是萧山未来五年的题中之义。但并不止于此,随着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转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萧山的城市化站位更高、眼界更宽,将跳出萧山,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杭州大都市圈,在城市群中找准定位,形成特色优势;将着力提升城乡均衡化发展水平,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方面形成样板、走在前列。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人,城市建设的核心还是人,以人为本,是“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根本之策。萧山力争在营造一流创业就业环境、一流公共配套环境、一流生态宜居环境、一流平安法治环境上“下功夫”,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让生活在萧山的人民安心、舒心、暖心。
在时代大潮中,萧山以何激流勇进、以何扬帆远航,萧山还需聚焦文化兴盛,在增强城市软实力上实现大突破。以核心价值观凝心聚魂、传承发扬萧山文化、营造最美文化空间、打响萧山文创品牌,绘就更具历史底蕴、诗情画意、时代魅力的生动图景,让萧山成为人文魅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