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高路 图片由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实现共同富裕,“三农”是主战场,也是突破口。 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为引领,以筹办亚运为契机,萧山紧扣时代与区域发展脉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以排头兵、优等生的姿态和担当,奋力推动“三农”工作走在前列,助推“共同富裕”提速加码。
一张张“成绩单”亮点纷呈,跃动乡村振兴强劲脉搏。去年以来,萧山先后上榜全省首批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名单,获评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021年度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2021年度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秀县(市、区)、全省首批特色农业产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26项省部级荣誉。万千气象新景开,在萧山,一座座乡村正被重新“发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场景。
乡村产业精耕细作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萧山不断创新模式,精耕细作乡村产业,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让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眼下,在浦阳江畔,一场“村企联姻”为乡村“共富”打开了全新通道。规划面积约3285亩的浦阳-传化共富乡村示范点,正在浦阳镇的径游村、谢家村、安山村等村庄范围内加紧建设。这是萧山放大产业集聚效应,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创新尝试。该示范点建成后,将充分利用传化集团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突出优势和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带动浦阳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帮助村集体实现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品牌化是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去年5月,萧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萧山本味”正式推出,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这些天,进化镇吉山村建长湾农业基地负责人徐泽正期待着合作研发的新产品——青梅威士忌首批上市。他深有感触地表示,自从进化青梅打出“萧山本味”的品牌后,大众的关注度、认可度更高了,产品的销路也更广了。去年,通过线上微店平台、线下展销展示,基地各类青梅产品的销售额比前一年提升了百分之三十左右。
和进化青梅一样,更多的萧山特色农产品搭乘着“萧山本味”的“大船”,驶入更广阔的天地。而萧山也在努力将这艘“大船”建得更牢固,让其行得更稳更远。根据“政府主导、国有资本运作、市场化推广”的三位一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模式,以“品牌化”“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助推萧山农产品销售、提升产品溢价能力,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萧山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到2024年实现“萧山本味”品牌线下自营、加盟、授权渠道店铺20个以上,线上渠道全覆盖的品牌营销体系,区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年销售规模突破15亿元,服务萝卜干、白对虾、茶叶、青梅、民宿等主导产业农业企业40家以上,基本建成“体系架构基本完善、品质管控卓有成效、品牌效应持续显现、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萧山运营模式,真正让“萧山本味”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村级经济收入跃升
这几年,以市场化运营模式组建“强村公司”,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渐火了起来。萧山在这方面先行先试,引导以村村联办、村企联办或利用国有平台、供销联社等载体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若干个村合资等方式建立“强村公司”,不断拓展村集体经营功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今年3月,进化镇成立全区首家多村联合投资的“强村公司”,转变村级经济发展“等、靠、要”的心态,以党建为引领,根据辖区各村班子战斗力、地理位置、村内资源、经济实力等,优先选取墅上王村、华锋村、欢潭村、王家闸村等4个村成立“杭州萧山强村共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探索通过抱团形式,突破村域限制,共建共营“强村公司”。
目前,进化镇农贸市场管理作为“强村公司”接手的第一个实体项目已正式开展运行。“强村公司”按照“强管理、重环境、提基础”的整体设想,召开了农贸市场经营户代表座谈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大力支持,顺利完成了农贸市场摊位招标工作。根据“强村公司”初步测算,在保持2021年管理费不变的情况下,除去市场管理人工、维修、卫生等刚性支出,预计该项目每年可创收40万元左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萧山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除了通过政策撬动、产业驱动等“传统路径”,还积极探索“强村公司”“乡贤回归”等新路径,多维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延张力。
2021年,全区4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实现总收入27.86亿元、经营性收入18.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12.5%,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657元,同比增长9.5%,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63:1。目标到2023年年底,全区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到120万元。
南部抱团生态富美
提起萧山南部的河上镇、楼塔镇、戴村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生态环境极具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三镇大力打造“文旅融合、游居皆宜”的美丽城镇样板,城镇面貌日新月异,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纷至沓来。
然而不得不说,以“文旅”特色发展的三镇,仅靠单打独斗,显然有些后劲不足。为此,萧山积极探索1+1+1>3的发展模式,打破三镇各自为阵的格局,创新打造“美镇圈”,从注重一体化、系统性、互补性出发,推动三镇实现交通互通、资源互用、文化互融、产业互补、经济互动,加快区域联动发展。
以文旅产业为突破口,结合当地特色,如今,戴村正努力形成运动健康旅游、运动器材生产销售等为主导的产业链条,让旅行更具活力;河上正积极打造以主题民宿、民俗文创体验等为主导的产业链条,让住宿更显独特;楼塔正大力发展以中医养生旅游、养生保健产品研制生产等为主导的产业链条,让饮食更为健康。三镇逐渐形成以“吃住游”为核心延伸展开的全产业链条,还将通过构建“一主两副多点”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打造统一的旅游服务信息平台等,不断提升文旅服务效能,以抱团发展撬动产业效益最大化。
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打开了萧山南部通向“共富”的一扇门,这里的绿水青山正与文化、文旅、文创等结合,加快转化成金山银山。然而,对于南部来说,依然还存在村级集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利用仍有优化空间、生态转化为经济的通道还不够畅通等问题。
作为萧山最具潜力的增长极之一,如何更好地下活南部“一盘棋”?萧山聚焦生态富美,着力扩大抱团阵容,积极联合楼塔、河上、戴村、临浦、浦阳、进化、所前、义桥八镇,以争创省级生态保护修复综合体试点为关键抓手,开启萧山南部生态共富示范区建设,力求通过飞地抱团盘活存量土地、设立生态共富基金、开展山水生态修复、促进生态融合等举措,进一步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实现南部串点成线、串珠成链,走上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通道,共同唱响“共富曲”。
未来乡村幸福可期
梅林村以美好生活中心为载体,率先推动清廉村社、智慧养老、未来民居等50个应用场景落地;横一村依托绿色农田,实施智慧化节水灌溉和绿色防控,打造“绿色数字”场景;欢潭村开发“进心乐游”场景,突出“数字景区”打造,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欢潭;凤凰村以智慧康养为特色,实时监测、收集、共享居民健康数据,开展分级健康管理……萧山的乡村正越来越充满“未来感”。
以全省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为抓手,萧山积极探索实践“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的迭代模式,以美丽乡村为底色,以数字乡村为支撑,以共富乡村为导向,通过聚焦“五化十场景”,试点先行、由点及面,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引领品质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示范性未来乡村,实现对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注入强劲动力。
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萧山逐步探索出“五大发展模式”,即破题“后劲乏力”,探索打造产业植入+乡村特色的“品牌综合体”,推动“农业+”等多业态布局和推广,让乡村有更多新体验和新的盈利点;破题“单打独斗”,探索打造村村联动+产村融合的“组团共同体”,集聚周边村落组村成团、联动抱团,实现共荣共享共赢;破题“数字鸿沟”,探索打造乡村智治+民生优享的“数智生命体”,加快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数字化集成,促进优质服务触手可及;破题“全域发展”,探索打造产业致富+资源共享的“共富联合体”,通过加快产业升级加码,深化“两进两回”,进一步释放农村活力、推动资源共融共享;破题“二元结构”,探索打造区位优势+文化优势的都市近郊体,抓住近程游市场,发展乡村新业态,打造高效、高质、高品的城市辐射未来乡村。
目前,萧山已有梅林村、横一村、欢潭村、凤凰村被列入市级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梅林村和横一村被列入省级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欢潭村、凤凰村、众联村被列入省级第二批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到今年年底,萧山力争全面建成梅林村、横一村、凤凰村、欢潭村四个省级试点,同时启动东山村等15个未来乡村建设,计划于明年年底建成。
聚焦以人为核心的共同富裕,萧山通过“十大场景”打造和特色模块开发,集成推动民生“七优享”入村入户,使一座座村庄治理更高效,服务更智慧,生活更便利,农民更幸福。
提优赋能护航亚运
进入亚运之年,萧山“三农”工作紧紧围绕“保亚运”主题,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助推民生服务提优赋能,全力打好亚运保障攻坚战。
江边生,湖边长,水是萧山的灵魂,萧山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乡村振兴,治水先行。护航亚运,安全的水环境也是重要一环。
当前,萧山扎实开展民生水利建设。着力推进海塘安澜工程,该工程全长23.37公里,从滨江区界起至钱塘区界止,融合市政景观、交通、文旅等综合性功能,计划到2026年全线基本建成,目前,钱江世纪城段4.2公里已先行建成全省唯一一段30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海塘,提供了坚实的亚运水安全保障能力。萧山大治河排涝闸站经改建于近日正式投运,为闸泵结合的综合枢纽,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4小时250毫米降雨不超过目标水位(相当于50年一遇),可显著提高萧山向北入钱塘江的排涝能力,彻底改变区域排涝减灾的被动局面。另外,一工段、十工段、廿工段3个闸站建设,永兴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等均在加紧推进中。结合智慧水利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萧山全面筑牢水利安全屏障。
目前,针对亚运水利保障,萧山还重点对赛区7个片区12个场(站)点制定一点一策;做美水环境,加大全区调水配水力度,指导开展亚运场馆周边清水入城项目,强化河道保洁、清障、清淤等基础水质提升项目开展,不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亚运举办和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做好亚运安全保障,除了守护水安全,守好百姓“菜篮子”安全也是题中之义。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萧山多措并举提升蔬菜稳产保供水平,持续做好重点农产品保供工作,扎实保障亚运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标准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率,推进蔬菜生产“机器换人”工程,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为蔬菜稳生产、提效率、降成本、增效益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坚持按照“高产、优质、生态、高效”模式发展蔬菜生产,通过优化品种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开发特色蔬菜和精品蔬菜,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目前正重点建设东片时鲜蔬菜和特色蔬菜、南片设施蔬菜和水生蔬菜产区,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化发展格局,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有规模效益的蔬菜生产示范点,让百姓“菜篮子”拎得稳、装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