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1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续写《民国通俗演义》的报人许廑父

许廑父抗战胜利后杭州居住地,并病逝于此。

  ■文/ 淼水

  许廑父(1891—1953),名与澄,字弃疾,又字一厂(庵),别署颜五郎,萧山浦沿许家里村人。幼入私塾,曾就读于杭州宗文中学(今杭十中)、上海中国公学。1920年就聘粤督莫荣新秘书,后抵沪,由《民权报》主笔何海鸣推荐,靠写作为生,在文坛初露头角,尤以《八仙得道记》出名,后又主编《小说日报》。1929年受会文堂书局之邀,续编蔡东藩未尽的《民国通俗演义》后两集。1930年返杭州就任《东南日报》副主编。1931年浙江商学社成立,他又接办《浙江商报》,抗战时期,曾任浙江省茶叶运销处主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秘书等职。1953年病逝于杭州。

  文思敏捷,人称“许一万”

  许廑父与当年所谓的“鸳鸯蝴蝶海派”徐枕亚,及《民权报》主笔何海鸣是莫逆之交,与当年言情小说家许啸天、郑逸梅、包天笑等一起蜚声文坛。早期著作有《浪江风月传》《情海风化录》《武林秋》《南国佳人传》《历代剑侠》《碧海精禽》《心印》《如意珠》《中国女海盗》《上海近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十年梦影录》《论语新解》等,尤以《八仙得道记》为人喜爱。他思路敏捷,撰文极速,一个晚上能写数千言,甚至万言。这在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年代,确实不易,于是便有了“许一万”的称号,短短数年间仅小说就出版了20多部,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题材也以言情为多,故在文坛上也说他为“鸳鸯蝴蝶派作家”。

  他还有两个爱好,一是美食家之称,特别擅长做牛肉,其“许制牛肉”是他的看家招牌菜,每每请客必亮此招牌。当时另一位著名作家徐卓呆也擅长做牛肉,于是徐、许必有一争,乐坏了那批文人骚客。

  他对戏曲也特别爱好,是个十足的票友。1934年浙江水灾,艺术大师梅兰芳到杭州义演,专门到报社拜访许廑父,称他为“杭州名票,戏剧界前辈”。中国话剧先辈欧阳予倩还曾是许廑父的弟子。

  许廑父出手甚快,作品也深受小市民所喜爱。但十里洋场生活不易,虽然笔耕不辍,毕竟有限,又因写作也须深入生活,加之他生性豪爽,一掷千金也在所不惜,所以日子并不宽裕。有次他举办百蟹宴,一席数百元。可此时他身无分文,只得赊欠,到月底用稿费还债。为了生计,他想出了个招收“遥从弟子”的名堂,类似于今天的函授。因当时他的写作已经名声在外,故参加者不少,共办了八期,收入不菲。

  许廑父一生浪迹江湖,交友甚广,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他与官僚军阀、巨贾、名媛以至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均有交往。对“民国”时期的众生相,观察入微,由此使他掌握的写作素材极为丰富,下笔为文得心应手。同时对当时的种种社会病态、官场恶习也深感不满。在这一点上,他与蔡东藩一样,怀抱爱国忧民之思。他50多岁时写过一部《镜花新缘》,沿用旧小说《镜花缘》中的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显然说他是“鸳鸯蝴蝶派”作家是不够恰当的。

  1921年,许廑父应会文堂书局之邀,为萧山老乡蔡东藩续写未尽的《民国通俗演义》后两集共40回。许廑父是蔡东藩的朋友,同被称为东越文宗,但却为续写之事费了很大的心力。因蔡东藩的历代演义,是严谨的历史通俗之作,而许廑父是以写小说为主的文人,缺乏严谨的文风。他当然不敢造次,也必须以严谨的笔调续写,力求在立论、章法、文字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好在他一生经历丰富,所掌握的素材相当丰富,最后“续写”得也相当完美。

  进入报业,曾任社长总编

  上世纪30年代初,浙江商报社社长邱不易,因原有主编朱松庐去沪,便聘许廑父到杭担任《浙江商报》主笔。杭州毕竟是自己故乡,许廑父便随口答应。不料该报一无资金,二无销路,许廑父一介书生,不善经营,所以在收入上大打折扣。因而他以其弟许信义名义为《东南日报》撰写了一篇社论。该报总编刘湘女见其文而奇才,即走访许廑父,拟聘他主持评论,他答应暂时兼任。《东南日报》是浙江省国民党的党报,社长胡健中提出“要想主持评论,必须加入国民党。”许廑父自认无党派民主人士,不愿加入。后经刘湘女折中,聘请他为该报编副刊《小筑》(后改名《吴越春秋》),兼每周写一篇评论。

  其间,许廑父结识了中国银行杭州分行行长金百顺及副行长寿毅成,请他们资助并改组《浙江商报》。金和寿乐于其事,联络了社会名流50余人,每人出资50元,于1934年组成“浙江商学社”,推举寿毅成为社长,萧山同乡韩祖德为浙江商报社社长兼发行人,接办《浙江商报》,许廑父任总编,兼《东南日报》编务。

  次年,韩祖德辞去社长职务,由许廑父接任社长兼主编。但自此该报失去经济资助,须自给自足,故该报实际上成了许廑父的私人企业。他大刀阔斧地精简冗员,调整人事,由何剑松任主编,章达庵为经理。章是许廑父的学生,师生同心协力,刷新版面,增加商业新闻及物价栏目,特辟《生意经》副刊,《社会服务》专版,面目为之一新。这张报纸至抗战爆发后休刊。随后,经友人推荐,许廑父随浙江省建设厅内迁丽水办公,任建设厅机要秘书,临行嘱咐报社同仁,万一杭州沦陷,千万不能当汉奸,否则不许来见我;如生活有困难,可来丽水,当为安排职业。报社业务必须出版到最后一天撤离。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许廑父随国民党浙江省建设厅再度内迁,省政府分配他负责管理茶叶、桐油等,严防走私资敌。次年秋,茶叶专家上虞人吴觉龙来到省府。吴觉龙以“贸易委员会专员”的名义,聘请许廑父为浙江省茶叶运销处主任。在丽水工作时他还为省政府黄主席撰写的回忆录《五十回忆》润色,为这篇官样式的回忆录增添了许多可读性。

  追求进步,宣传党的主张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浙江商报》复刊,1947年他主动与朱祖舜主办的《浙江日报》合并,改称《工商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许廑父看清时势,追求进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国民党逆潮流而动必败。”于是将《工商报》在出日报的同时,增出晚报。通过《晚报》版面,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当时杭州爱国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当局危害了学生领袖于子三。这一事件发生后,省新闻处处长孙义慈亲自来到报社,要他刊登歪曲事实的新闻,被他坚决拒绝。次日《工商报》登出游行横幅照片《拿刽子手的头来祭于子三》,支持了学生的爱国行动。有报社进步记者被杭州市警察局第二分局骗走扣押,他不顾自身安危,直接打电话去要人。国民党召开国大代表会议,他撰文说这是“大观园”开代表大会,以讥讽时弊。因此报界都称许廑父是爱国、革命的报人。

  许廑父于抗战胜利后,租居于中山中路积善坊巷8号,此处原是涌金门“二我轩”照相馆老板余寅初的住宅,后转卖给浙江兴业银行蒋抑卮儿子蒋赓声。这是一套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坡顶式楼房。晚年许廑父日常去报社,但有重大事项一般均在家中客厅召集相关人士商讨。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廑父身体状况已不如先前,据报社同仁回忆,已经是“身材瘦小、面色苍老”,“看起来已近60岁”,但仍谈笑风生,逸闻趣事,所知极多,信口道来,如数家珍,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在商谈《浙江商报》开辟《税务周刊》时,他主张道:“一期最好不要只发一篇文章,宜大小兼备,拼盘式的。”就是说版面应当活泼一点。尽管后来《税务周刊》只出了几期,但很受读者欢迎。

  1947年《工商报》发行量一度升至全省第二,许廑父的事业可谓蒸蒸日上。岂料国民党政府因发动内战,加之腐败成风,经济全面崩溃,物价飞涨,报纸改为米价折算,报社业务日落千丈,勉强维持到杭州解放,后经军管会核准登记续办,到1949年11月因经济不支而停刊。

  许廑父是民主人士,除参加“杭州市作家协会”外,其余社会团体均不参与。但他广于交际,与杭州各大、中行业的首脑人物都有交谊。对报社的职工量才录用,也从不过问其政治面貌。他在抗战前夕曾家居萧山城区韩家弄,他妻子傅素珍是城区傅瑞源铜锡店店主傅炳炯的女儿,1937年11月30日日机轰炸萧山县城时住宅被毁,才迁居杭州,直至1953年病逝于杭,身后萧条,身边只留下义女“阿宝”,遗体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后由家属迁至浦沿原籍,叶落归根。

  许廑父的一生虽有过艰难困苦,但可以说是活得风流倜傥。他以他的机灵和豁达,不避世俗,入乡随俗,既满腹诗文,又不以文人自居。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终成就了他既不显耀,也不平凡的一生,让后人难以忘怀。故老一辈的萧山人,特别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萧山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湘湖周末
   第04版:梦笔桥
续写《民国通俗演义》的报人许廑父
吉山上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