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8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科达:“没有交流,文化是死的”

记者 郭钰 摄
查看更多内容 扫一扫二维码

  美好推荐官:林科达

  水墨艺术家,建筑景观设计师,也是文化艺术策展人。建筑项目“中国台风博物馆”上央视专题纪录片。任伯年纪念馆馆长。丄美术馆馆长。水墨作品被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并在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巡展。

  本报讯  (记者 郭钰)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是萧山人却在萧山落地生根,从设计师到任伯年纪念馆馆长,他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与称呼,不变的是他一直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萧山的、拥有全局观的文化艺术交流网。

  很多人都很好奇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家?林科达说,这都要感谢他小学的“兼职”美术老师,让他爱上了画画。那时候他每个周末都要骑1个多小时的车,去老师家上课,父母都不理解他在干什么,觉得他不务正业。

  毕业后他就一直在做设计工作,但因为作为乙方是为甲方服务,很难有机会完全实现他自己的艺术思想,所以从2019年开始他逐渐减少设计工作,把更多时间放在水墨绘画创作上,在萧山打造文化艺术社群上。

  “我是新萧山人”

  记者也采访过萧山的艺术家,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萧山人,或是祖籍在萧山的,他们对萧山这片故土有着浓墨重彩的感情。

  林科达在网上的资料也不多,在采访他之前,我心中进行过无数次猜测,却完全没想过他竟然不是萧山人。在记者理所当然地问他是萧山哪里的人时,他回答我“我不是,我是舟山人”,听到这个答案,记者也愣了一下。见此场景,林科达会心一笑,告诉记者,他是新萧山人,现在已经在萧山定居了。

  在他印象中,萧山经济比较发达,但是文化方面相对要弱一点。他说文化这个东西,它不仅仅是传承,更多的是需要传播、需要交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但是单靠传统的文化艺术,它的影响是有限的,需要碰撞与创新。

  说起留在萧山的原因,林科达说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使命。他之前给一些萧山企业做过设计,比如杭萧钢构等,也给一些镇街做过小城镇提升改造设计、做了很多文化展厅以及提供文化服务,所前三泉王村、浦阳灵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等他都有参与,因此与萧山结下了比较深的渊源。

  除此之外,林科达说他看中萧山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文化发展空间非常大”。他说,现在提倡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经济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萧山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民营经济发达,很多企业都是在乡镇,但是乡村的文化配套设施是不足的,文化艺术其实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文化人如何为社会服务,

  这是一个命题”

  林科达说:“有一部分文化人,他只把自己做好。自己写作写好,或者自己画画画好,或者自己写诗写好就行,而我更希望参与的是文化艺术的社会服务。这个是其实是很多人不理解的。也有人会觉得艺术家只需要创作,不需要过多参与社会活动。”

  他却一直在思考:“文化人和艺术家如何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他认为实现精神文明,其实是文化人的一个社会职责或者说社会使命。萧山目前在文化艺术领域区域化传统文艺活动为主,缺乏全国性的交流平台,很少举办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文艺活动,为此他开始思考和规划,下了很多苦工。他希望参与这些文化项目时能更有深度,从设计到建设再到以后的运营,因为他觉得这样三位一体,整个项目会更有整体性。

  他希望在萧山建立三个层面的文化艺术场馆平台,第一是任伯年纪念馆,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运营内容;第二是河上丄美术馆,主要承载一些当代的艺术形式,比如说油画、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等,打造年轻的艺术社群和交流平台;最后这个目前还是个设想,他想找一个地方,做一个国际艺术交流的平台。

  就像丄美术馆,它的前身是1000多平方米的废旧厂房,经过改造,现在已吸引了40多位艺术家进驻,成为了一座集艺术展览、艺术收藏、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公共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美术馆。除了日常展览,还会举办一些研学活动、会展活动和各类时装秀发布活动。

  未来,他还希望能在10—12个乡镇街道打造文化艺术中心。最终的任务或者说目标就是以文化艺术社群带动萧山老百姓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通俗地来说就是提升全年龄段人的文化审美。

  “没有交流,文化是死的”

  林科达介绍说,萧山在文化艺术领域,是偏向于传统和保护的,特别是像各地的非遗,这是优点但也

  是缺点。其实当代的文化更多需要的是创造,“缺乏创造力,这是核心的问题”。

  于是他提到了一个概念——文化共融,新的文化如何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更快地融合,如何让萧山更好地吸收当代优秀的文化艺术。

  “为什么需要文化共融?”林科达解释说,“因为要想更好地为大众提供文化服务,靠当地的艺术家文化人是不够的,需要吸引更多不同专业优秀的人融入萧山。”他用任伯年纪念馆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任伯年是萧山近代的艺术大家海派巨匠,但当下对萧山文化艺术的影响日渐削弱,因此更需要我们深度挖掘任伯年艺术精神,让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到任伯年纪念馆来交流,举办更多有品质与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任伯年”这个文化品牌来吸引有创造力的人落户萧山。所以他现在在做人才引进,在每一个乡镇做一个文化艺术的聚集地,或者是文化艺术园区。得益于他自己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身边有很多的艺术家,所以在这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门路”。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像河上由他牵头引来了20多个艺术家,在衙前也已经成立了7个文艺工作室。

  “文化人才一定是往中心发展,但是我们现在偏偏把这些人拉回来。”林科达在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坚定。面对人才流失的情况,林科达想要逆流而上,这就需要他做大量的工作。

  “要如何吸引这些人才呢,靠钱吗?短时间可以,但时间一长呢?”林科达说,“这必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打造来吸引他们。只有你的想法,他们深深认同,他们的心才能真正留下。”如果想让他们安安心心在这里,那必须要给予他们发挥、展示的机会。之前他们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像是河上手工匠人集市、伯年国艺全国美展、国家艺术基金国际陶艺邀请展……现在因为疫情的关系,很多活动也不能举办,他也很困扰。但林科达依旧坚信,想要文化活跃起来,必须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只有这样形成一个交互,文化才会活,人才也才能在这里沉淀下来。因为文化的核心是人,如果没有人,那文化也不能单独存在。

  林科达说他最终是要打造一个在萧山全局的文化网络,将原来各自为营的镇街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然后连接外面的文化网络,形成有效的互动。

  “艺术即生活”

  当记者走进纪念馆的时候,看见雅致的院落,亭台水榭,曲折幽深,就觉得这一定是个极具审美、懂得生活的人。

  不出所料,在采访中林科达多次提到“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要把艺术实践于生活,也要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气息。因此,他自己在用的东西,他尽量都自己动手做。也是因为这样,他学会了很多特殊的技能,像是陶艺、手工之类的,这些也都成了他的爱好。

  林科达随手拿起桌上的枯树叶,向记者介绍说,这些都是他平时生活中收集的“原材料”,他要用这个去做茶器。这个过程中,要给树叶上五十遍左右的大漆,才能让一片枯树叶脱胎换骨变成放茶具的器皿。

  “萧山更需要建立一个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不是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林科达一边沏茶一边说道,“比如说我们喝茶,你用个玻璃杯也是喝茶,但你也可以选择一个更有仪式感的方式,虽然也是喝茶,但是精神的富足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仪式感的原因吧。

  林科达还说,之前中秋他们都会举行晚会,就在任伯年纪念馆的广场上。晚会上有琴棋书画的表演,还有茶会和汉服体验。希望疫情能够早点过去,能够重新举办这类活动,因为这不仅是中秋晚会,也是一个文化聚会。

  问答

  1.您觉得萧山精神是什么?

  萧山人比较有经商的头脑这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萧山人的自信心比较强,但如果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度,相信萧山在文化发展方面会走得更快、更远。

  2.除了工作,你最爱做什么事?

  我没有工作时间,也没有休息时间,文化更多的是生活嘛。爱好呢,比较广泛,平时有时候画画水墨画,有时候做做陶艺、手工之类的,还喜欢喝喝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萧暖暖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第Z01版:今日瓜沥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航坞
林科达:“没有交流,文化是死的”
历时两月 “养鸡”的暑假作业完成了
“小韵来了”《八点热播》邀你来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