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坞山的半日浮生

航坞山即龛(坎)山,又叫王步山,据传吴越国王钱镠来此放步踏勘,故名。北与赭山相望,原为钱塘江古道。古诗赞其“龛山赭山潮东来”“声撼乾坤鼓万雷”。

  ■文/张剑秋  本版摄影/ 沈雷  制图/俞钦洋

  杭州之“杭”,《说文》解释:“杭,渡也”,杭通航,大禹在此渡江,故旧称“禹航”。江北有“杭城”,江南就有“杭坞”。《越绝书》载:“杭坞者,句践杭也。”航坞山因勾践渡江而得名,曾经是越国造船通航之所,也是江南唯一以“航”为名之地。当年,航坞与杭城隔江而望,山城相缪,郁乎苍苍。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五月,倭寇进犯杭州,烧毁雷峰塔和昭庆寺。十一月,总督胡宗宪登航坞山之巅抗倭,一战歼灭倭寇五百余,是谓“龛山大捷”。军师徐渭(就是狷介狂放的徐文长)大喜之余,写了《龛山凯歌五首》,吟道:

  短剑随枪暮合围,

  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

  一片红冰冷铁衣。

  确实,这样的对倭大胜,从古至今都极为难得。

  2010年,萧山评选首届萧山十景,惟有航坞山独占两景:航坞听梵、地藏祭星。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好时节。

  航坞山位于萧山东部,东西3公里,南北3公里,方圆1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99米,在广阔的萧绍平原上,数十个山峰连绵起伏。“蜿蜒肖其形,逶迤而东抱。”

  清代以前,航坞雄踞钱塘江口南岸,与江北赭山对峙,两山之间称为海门(也叫南大门),浪急潮涌,形势险要。明代钱薇诗云:万派奔腾一壑吞,洪涛直欲倒昆仑。两山相对苍茫里,流出青天是海门。

  清初,钱塘江航道北移,龛、赭间连片成陆。这座世代被潮汐冲刷的航坞山,从此远离了江涛。

  航坞听梵,是以航坞山顶的白龙寺为目的地。上山路线有三条:

  第1条从西北坎山方向,沿盛家坞路上山,途经盛家坞水库、接龙禅寺。旁有石板小道自山下逶迤而上,1800余级台阶,中途设路亭两个,供游人休憩。两路亭之间,山势陡峭,走完两路亭后,地势变得平坦,奇松横生,古木参天。

  第2条从东南方向沿盘山公路直接上山。这条公路像靓丽的锦带,将航坞山点缀得绚丽多姿。沿路有三圣庵、陛下庙、王步山牌坊等景点。

  这两条线路都可以驾车直抵白龙寺下的免费停车场。

  第3条是正东方向从航坞胜境牌坊步行登山,1300多级石阶,用时约45分钟,亦可至停车场。

  第一站:“航坞胜境”牌坊。牌坊正反面有对联,上刻“周代名山”,前方山墙绘有两条龙,设一焚香炉。

  第二站:观景亭。沿台阶往上,悬崖边有一六角翘檐凉亭。凉亭小憩,微风习习。此处可眺瓜沥全景,航坞公园、太平庵、瓜沥文体中心等尽收眼底。再望远,可见刚建成的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如长虹卧波,横亘天际。

  第三站:人民卫士塔。亭子再往上途经一塔,小路可至。航坞山古有灯塔,为钱塘江往来船只引航,眼前这座塔塔馆合一,于2014年新建,高28米,共四层,主要陈列烈士生平。

  三条登山线最后均汇合于白龙寺停车场,接下去是一段上香道。

  上香道途经“乡贤亭”,继续上行,路边可见“白龙寺重建碑记”,记载了白龙寺的前世今生。白龙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据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出没,遂结庐其上。经明、清、民国反复修葺,终成胜景。碑旁有廊,写满了吟诵航坞山的诗词。

  终点站:白龙寺。白龙寺为萧绍信众登高祈福首选之地。寺内供奉观音大士,每年春节和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大士”生日,常常出现万人烧香的场景。

  山门不大,双重檐建筑,上挂两块匾额,分别是“白龙禅寺”和“航坞听梵”。门两边有联: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寺后原有湫,相传每逢久旱无雨,即使山下江河露底,井中无水,但“白龙湫”仍然不涸。元萨都剌《登航坞山》诗写龙湫就有“龙池漫白云”、“泉声彻夜闻”句。清代沈成烈撰联曰:

  华雨注龙湫,只在此山,便成香海;

  昙云来鹫岭,试看兹坞,即是慈航。

  如今。湫已无处可寻,只剩观音殿前一汪水潭。

  站在寺前高台眺望,但见群山起伏,树木葱郁。山顶树木稀少,岩石裸露,向北遥望,赭山突兀,钱江一线。

  航坞听梵、登高望远,半天时间,守的是一份内心宁静。

  下山时间如充裕,可驾车去航坞山的第二景:地藏祭星。

  地藏寺位于航坞西南麓,与白龙寺、接龙禅寺都没有直接道路相通,只能由坎山方向单独前往。驾车沿东升路至凤起东路,一片整洁的稻田翡翠一般悦人心目。经法海极乐禅寺、宝善庵即至。

  古人称赞地藏寺:

  浮图航坞太崔嵬,东有神龛是翠微。

  这里是九华山之后全国第二个供奉地藏王的寺庙。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初七,善男信女都会夜宿寺庙,举行“祭星乞巧”,“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诗经》里已经有织女整夜劳作的景象,向织女祈求心灵手巧,早日找到如意郎君。是萧绍一带姑娘们的心愿。如今,“祭星乞巧”民俗,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寺内有千年古樟两棵,四人不能合围;一泓“洛思泉”,清澈见底。因为疫情,殿门紧闭,香火黯淡,门楣脱落,杳无人迹。沿寺后山间小路向上

  攀爬,“百丈岩”形似石佛,直立松间;狮子岩状如卧狮,匍匐草丛;鸡笼石、中山林表等景点不时闪现眼前,最后攀上洛思峰的悬崖峭壁时,四野为之一阔。

  航坞山曾经树木参天,鹿麂成群。可惜,因历史原因,大片树林被砍伐,山体受损。如今,钱江改道,烽烟散尽,登山远眺,沧海桑田,不由想起五柳先生的诗: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萧山迹忆·行走”栏目征集

  你点单  我探路

  湘湖一叶舟,悠悠八千年。萧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从古至今,从来不乏历史风流人物。“萧山迹忆·行走”栏目,以笔者追寻萧山古人足迹、重走古人“游历”路线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越古今,探寻萧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鉴古知今,滋养身心。读者亦可按文索骥,体验一番萧山古人之旅。

  您可以向我们推荐相关有故事的线路,由我们替您“探路”。也欢迎各镇街、村社自荐,挖掘村史文化,打造“深度游线”,为美丽乡村建设增彩赋能。推荐方式:发送“#萧山迹忆·行走#线路/点位50字以内简单描述+推荐人姓名、联系方式”至邮箱183146545@qq.com。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特别报道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文化
   第07版:财经
   第08版:广告
航坞山的半日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