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点任务

  深化培育体系

  1.优化企业培育梯队。以“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为导向,支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重点围绕“2+3+X”新制造业体系建立区级 “专精特新” 企业动态培育库,并对 “专精特新” 培育企业的技术工艺、产出税收、经营管理等信息进行跟踪评估评价,力争到2025年,形成10000家以上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库,1200家以上具有“专精特新”特色的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首次认定的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财政局)

  2.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按产业链梳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专精特新”头部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并购重组。基于供应链,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头雁优势,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实施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同频共振齐发力,打造优势产业上下游分工协作、配套型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引,对企业募投项目落地给予政策。(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商务局)

  创新驱动发展

  3.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水平,推动创新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各类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推动企业现有研发平台升级,确保“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实施国家、省、市、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项目。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到2023年实现“专精特新”企业知识产权贯标清零、“小巨人”企业贯标评价出绩效。(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税务局、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

  4.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推动供需双向“揭榜”。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且符合条件的,按实际技术交易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支持。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申报首台(套)、首批次和首版次,对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首版次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分别给予资金奖励。采购在萧企业首台(套)产品的按其采购额10%给予资助,单家企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将“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纳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杭州市创新产品目录”。对符合条件的首购首用新产品新技术的企业,按有关政策给予支持奖励。(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经信局)

  推动转型升级

  5.打造数字赋能样板。遴选一批数字工程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评价诊断服务和解决方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围绕六大“新场景”推进数字化改造深度覆盖,打造一批行业改造示范标杆。年度数字化改造项目按市级标准开展验收,对验收通过的企业,按照核定投资额的20%给予资助。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创建各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参与打造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板。加大智能制造示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未来工厂”给予300万元示范资助;对新认定的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给予100万元示范资助;对新认定的市级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80万元的示范资助。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与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财政局)

  6.推进绿色发展赋能。鼓励“专精特新”积极向绿色发展转型,培育建设各级绿色低碳工厂,持续强化企业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能力建设,打造一批“专精特新”效能“领跑者”。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给予5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列入省级以上效能“领跑者”给予20万元奖励。(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区发改局、生态环境萧山分局)

  提升质量管理

  7.深化管理对标提升。做好企业管理对标提升工作,完成“专精特新”梯队企业企业管理对标星级评价全覆盖,到2025年创建5家省级管理对标提升标杆企业。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联合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管理诊断、管理咨询等服务,多渠道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管理创新水平。鼓励“专精特新”培育企业积极参与管理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开展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能力。(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

  8.促进品牌质量建设。积极培育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质量、标准、计量、认证、检测、品牌等服务。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实施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标准总师制度。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浙江制造”标准、浙江标准,积极争取国际、国家、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积极开展国家、省级、市级标准化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积极参评各级政府质量奖。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专家顾问团和志愿者队伍,提供公益性知识产权咨询和信息服务。(责任部门:区市场监管局、区经信局)

  做强要素保障

  9.强化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每年不少于10家企业。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上市专场服务活动。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鼓励创投资本、社会资本加大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性引导基金和创新基金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投贷联动或直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引导支持融资担保机构特别是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银行机构推出“专精特新”专属金融政策,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支持。(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经信局)

  10.强化人才支撑力度。深入贯彻落实萧山区“人才新政25条”和萧山区“金梧桐”人才安居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租房补贴。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提升技工队伍素质,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培育扶持一批技能拔尖或掌握传统技艺、绝活的工匠能手,打造具体现代“工匠精神”的技工队伍。优先推荐“专精特新”企业参与优秀企业家评选及培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紧缺人才申请人才专项租赁住房。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对接服务,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专精特新”企业工作。(责任单位:区委人才办、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经信局)

  11.强化用地保障力度。深入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用地需求。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支持打造“专精特新”特色园区,符合条件的园区享受新制造业计划转型升级示范园奖补政策,推荐申报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探索“专精特新”企业项目用地实行“带项目”出让,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工业用地项目,经区政府批复同意后,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限价标准的70%确定土地出让起价。鼓励对“专精特新”企业租用或购买办公和生产用房给予适当补助。(责任单位:规划资源萧山分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

  精准服务助力

  12.加强平台专区建设。加强萧山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企业码萧山专区的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优化配置服务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推送、申报指导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高效服务,打造省内“专精特新”服务高地。发挥萧山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各认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组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组建不少于40家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升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方位“点对点”专业服务。(责任部门:区经信局)

  13.助力企业市场开拓。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论坛活动,定期组织召开“专精特新”新品发布会。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创建网络品牌,构建“专精特新”企业与电商平台对接桥梁,引导电商平台指导企业建立网上直播间、新媒体营销平台等,助力企业拓展销售渠道。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参加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对其生产的设备、产品使用不可替代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可不进行招标或采用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责任部门:区商务局、区财政局)

  14.加强企业培训交流。组织开展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多层次培训服务,确保每年“专精特新”专题培训不少于10场。定期召开“专精特新”申报政策培训会,对有潜力的“专精特新”梯队和培育库企业进行专项指导和服务。联合萧山服务联盟,邀请专业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项目申报、法律援助、管理咨询、金融服务等多维度助企服务。(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区人社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政务
   第07版:财经周刊
   第08版:小记者
   第Z01版:临浦月刊
   第Z02版:古镇新梦想 小城大未来
   第Z04版:古镇新梦想 小城大未来
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赋能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萧山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重点任务
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