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李沅哲 图片由画的作者提供
农民画是中国最普及、最具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以其明快的色彩、饱满的画面、真挚的情感、夸张的造型等特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乡土记忆。农民画来源于农村,取材于农村,寄寓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美丽乡村的理想。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年来,我区一大批反映新农村题材的美术作品受到广泛关注。新时代的农民形象由传统的扛锄头、下泥地的刻板印象,转变为拿画笔、绘生活的“文艺范儿”。新时代农民画作者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用艺术呈现萧山农村之美的?萧山农民画协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萧山农民画还需拓展怎样的发展空间?
描绘乡情 绽放异彩
“这幅画很写实,把亚运元素与村民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牛拖船这种稀奇的运输方式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这种巧妙用色、深浅对比的画作形式挺特别,新老交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日前,萧山区档案馆一楼展厅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农民画作品吸引市民朋友驻足观看,这幅名为《弄潮儿创业》的农民画作品引得观展人声声叫好。场馆中,60件“喜迎亚运会 档案颂辉煌”主题的萧山农民画作品,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萧山农村真实鲜活的生活和新的变化,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美丽场景和新时代新农民对亚运的憧憬和祝福。
在画展长廊,一幅以红色为天地构图背景的画作引人注目,跨湖桥、花边、杨梅、潮水等多种萧山元素以档案馆建筑为界面在画中呈现,形成多重空间,呈现了一派喜迎亚运的景象。这幅名为《档案颂辉煌》的农民画,是本次亚运主题征集的特等奖作品。要画好一幅作品,必须经过实地观察,多方了解。一次在区档案馆参观学习的机缘,让作者王青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萧山的人文历史、非遗文化。为了画好档案馆的外景图,她曾三次带着相机从义桥乘公交到档案馆山上、小区楼顶拍摄实景,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构图,创作出了这幅作品。
体制内退休的张芬琴,对农民画的学习和创作,也有着一份执着。她从好奇懵懂,一步步靠近并痴迷于农民画,将亚运会倒计时全民喜迎亚运的竞技精神绘于画中,她说“这种想象空间在实景中摸爬滚打的绘画过程,很享受”。
其实,萧山区农民书画协会为会员举办这样的展览并非首次。这些年来,协会曾先后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型书画展、盛世颂萧山·迎接“G20”萧山民间诗书画百日巡展、萧山首届农民画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民间书画展、萧山区农民书画协会十年成果展、萧山农民庆祝建党百年大型书画三联展等大小展览30多次,展出书画作品6000余幅。仅2022年就有60人的农民画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编辑或出版了《书画说孝道》《萧山农民书画集》《墨海弄潮》《萧山农民书画》等50余部(册)书籍刊物。
农民画作者们用最朴素的绘画语言,真实、生动地讲述着新时代萧山的农村故事。
左手是生活 右手是艺术
随着农民画的大火,以农民群体为主创队伍的农民画创作者不断走进人们的视野。鱼摊边作画的“卖鱼郎”沈建江,用勤奋与热爱实现了农民向艺术的破圈跨界。
与菜市场里打牌扯嗓闲聊的菜贩不同,沈建江喜欢在卖鱼的空隙画画,客人少时他干脆就钻进自己的小货车里,拿出画画的家当专心打磨。
如果说书画艺术是阳春白雪的世界,那么,农民画则为喜欢画画的普通人敲开了一扇艺术的大门。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建江在进货途中遇见了萧山农民画协会,遇见了向他伸出橄榄枝的人——王柏根。萧山农民书画协会会长王柏根先是看了他的画,后又语重心长地鼓励他,相信他在画画的道路上一定可以走得长远。说完,就将他安排在绘画学习班,与其他会员一起接受专业画家的指导。
之后,沈建江就一发不可收拾,作品接连获奖、办了个人画展不说,更是收到了中国美院山水画写生高级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年,沈建江也把萧山美丽乡村的真实图景收入画中。生活与诗意并肩偕行,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沈建江用画画的方式丰盈自己的人生。
“沈建江如今小有名气,前不久央视也来拍摄报道了。像他这样的农民画画家在我们协会里有不少,大多是肩头扛着生活的朴素农民。有的要一边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一边要从繁忙的家务中抽身出来画画,有的是田里劳动完,抽空拿起画笔的老农,大家对画画都有很足的热情。”萧山农民书画协会办公室主任项红红说。
开拓创新 融入新农村建设
蔚蓝汹涌的大海练就了渔民顽强的性格,舟山渔民画蘸着满是鱼腥味儿的渔民文化奔涌而来;从烧菜做饭的灶头,衍生出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寓意的嘉兴灶头画;深受剪纸、刺绣启发而诞生的金山农民画……这些传统形式的农民画可谓是别具一格。那么,对于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萧山农民画,是否也面临着挑战?
农民画创作手法独特,是一种依托于自身对所处环境事物的观察而作的画,具有一定的白描写实的特征。这种颠覆传统专业绘画技法的画风一定受年轻人的喜欢吗?这个答案现在看来也许不一定是肯定的,但萧山农民画协会也正向年轻群体靠近。
近几年,萧山区农民书画协会(萧山农民书画院)的会员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会员415人,书画院院士74人,分布在各镇街的分会与辅导站就有14处。项红红说,“随着协会队伍的壮大,一些年轻的血液也在以一定的比例输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用更加符合新时代审美趣味的画风和新颖的创作形式,来诠释萧山农民画。同时,我们以文化走亲的形式,去往上海金山、嘉兴秀洲、衢州等地交流学习。”
87岁的王柏根是协会的发起人,尽管协会经历过一次换届,但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他再次扛起了重担,多年来他不辞辛苦地为协会的发展东奔西走。在他的带领下,协会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第三届优秀视觉艺术创作群体,浙江省最有凝聚力社会组织,杭州市三星级群众文化级示范团队,萧山区四星级群众文艺团队,中国社会组织等级4A级单位,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授予“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杭州创作采风基地”,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重阳书画展优秀组织单位。
有了这样的基础,农民画民间绘画教学自然而然走进了课堂,目前为止已累计举办书法、花鸟画、山水画、农民画培训班、研修讲座400多期,参训1万余人次,农民画绘画作者队伍也多了一支年轻的后备力量。
除了人气之外,农民画要想得到长久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乡村旅游愈演愈热,不少农民借着这缕春风吃上了“旅游饭”,凝聚着老乡们智慧结晶的农民画,同样可以发挥艺术的商业价值。项红红透露,“目前,我们近50名会员通过在协会的培训学习,或自行建立书画院,或开办书画教学培训,或从事书画装裱行业,在基层书画行业创业有成。在商业开拓的道路上,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将它融入布袋、丝巾、帽子、围巾、服饰之中。”
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农民画作者赋予画作的生命力,也是萧山文化底蕴、人们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的积极体现。萧山农民画路在何方?相信,就在他们双手紧握的画笔中。萧山农民画只有融入新农村的建设中,才会激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进而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开辟一片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