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镌刻下雷锋的名字;时代,激扬着雷锋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小小“螺丝钉”精神,是以善良温暖他人的精神,也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精神。个人与家国、小我与大我、利己与利他……雷锋曾经追求的“活着的意义”,正与新时代价值追求、党性本质同频共振。
危急时刻见义勇为,力所能及参与志愿活动,撸起袖子用热血挽救生命……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岗位上,雷锋精神是我们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对于每一位“雷锋”而言,这种享受做好事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源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追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如一滴水滋润土地、一线阳光照亮黑暗、一颗螺丝钉坚守岗位,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汇聚成磅礴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不断续写雷锋精神的传承中,创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荣光。
两次跳水救人,他是儿子的榜样
■文/摄 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萧公宣
“砰”一声,一辆私家车不慎坠入池塘,车内人员被困!近日,发生在临浦镇的这一幕,令人捏了一把汗。幸运的是,关键时刻警民联手,终于化险为夷。事后,区公安分局启动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程序。经审批确认后,对救人的两位韩师傅进行了表彰奖励。
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临浦派出所辅警韩银刚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池边钓鱼。突然出现的巨大水花让他一惊,抬眼就看到了落入水中的白色车辆。救人要紧!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去救援。此时,热心村民韩伟奇见状,也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池水,一边奋力游向落水者,一边大声向岸边呼喊,让附近村民报警求助。
韩银刚12岁的儿子韩锴听到动静,立即从家中拿来救生圈,跑到池边抛给父亲。落水后,驾车男子成功打开车门脱困,而另一名女子却仍被困在车后座,仅凭男子一人之力,难以将其救出。此时车子下沉速度越来越快,车门已无法打开。
危急时刻,韩银刚、韩伟奇拼命游到车旁,和落水男子一起用尽全力,终于将被困女子拉出车外,并为其套上救生圈,确保两人安全回到岸边。
上岸后,吴先生(化姓)和妻子李女士(化姓)连连向大家道谢。吴先生说,当时他开车载着怀孕的妻子出门,没想到因操作不当,驶入了池塘。所幸,经医护人员现场检查,夫妻俩身体并无大碍。
其实,这不是辅警韩银刚第一次救人。今年44岁的他于2010年1月加入公安队伍,曾获“优秀辅警”等荣誉。2020年11月,他就勇救一名落水女子,被授予“萧山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称号。两次跳水救人,也让儿子对他的佩服之情更甚,“爸爸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据统计,1992年至2023年3月,我区共确认见义勇为行为437人次。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却有着动人的相似之处——在紧急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传播了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助人为乐的社会正能量。见义勇为,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光彩。
坚持20多年,做好事已成为一种习惯
■文/摄 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曹铭铭
在城厢街道藕湖浜社区,很多老居民都认识俞国荣。谁家水管坏了,马桶堵了,钥匙落家里了,只要给俞国荣打个电话,不一会儿,他就带着工具出现。“他特别热心,乐于帮助别人,做好事做了20多年,非常难得。”家住余家弄的郁师傅这样评价俞国荣。
采访的当天早上,他没在家里,而是在九华桥桥头的花坛里忙活。他举着锄头挖坑、放树苗、覆土,动作一气呵成,看上去非常熟练。边上的小三轮车里放着几株绿植和一把洒水壶。看着俞国荣在种树,路过的居民停下来跟他打招呼。
“之前种的绿化枯死了,地皮裸露着不好看,我就跟附近的绿化工程队讨要了几株耐旱的树苗。”俞国荣擦着汗说。不只是这一处花坛,俞国荣平时经常在社区里转悠,只要看到花坛里的花花草草枯死了,就会想办法及时补种。这种别人不会管的闲事,却被俞国荣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
俞国荣今年59岁,自住进新桥园小区以来,已经当了20多年的志愿者。巡逻、搞卫生、开展便民服务、疫情期间卡口执勤、为老人上门送药、背高龄老人打疫苗等,只要社区有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不仅是社区,居民们遇到了麻烦,也会第一时间想到俞国荣。有居民白天要上班,正好碰到第二天上午家具店要送沙发过来,居民就把门钥匙交给俞国荣,让他帮忙对接。前两天早晨,一位70岁的老奶奶起床后,发现厨房里“水漫金山”,立刻打电话向俞国荣求助。有位老人看病回来,没有力气爬楼回家,也是俞国荣帮忙背上了四楼。这样的事,举不胜举。
今年春节期间,俞国荣散步时发现27幢附近有水喷出来,走近一看是水表坏了。那几天正好来了冷空气,夜里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喷出来的水不一会儿就在路面上结成了冰,居民经过时不小心容易滑到。想到这里,俞国荣立即找到水管总阀,将水关停,又拿来草垫铺在路面上。他还通知了社区网格员,并联系了维修单位。忙完这些,他又上门告知相关居民停水情况,让他们不要着急,马上会有工作人员前来维修,修好就可以通水了。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20多年来的乐于助人、默默奉献,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前前后后给俞国荣送来了20多面锦旗。“我喜欢帮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做了好事后,我的心里就特别舒坦。”采访中,俞国荣这样告诉记者。
一年两次出手,为同一个生命“续航”
■文/摄 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汪期
“万朵鲜花送雷锋”,近日,浙江萧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金圣榆作为百姓身边的“活雷锋”走上了领奖舞台。闪耀着雷锋光环的荣誉和掌声背后,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2022年,这位90后年轻医者在一年时间里两次出手,分别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为远方同一个生命“续航”。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一项暖心的工程。成功捐献后,金圣榆激动地说:“这一刻我等了10年……”
2012年,正在读大学的他在无偿献血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之后的几年金圣榆多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遗憾的是,只是初配成功,没有达成高配。
2020年,金圣榆研究生毕业后回到了萧山,为家乡人民坚守健康防线。学医的他知道,非血缘关系之间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极低,每一对成功配对都无疑是“生命的奇迹”。因此,金圣榆一直没换手机号,他期待未来某天可以“践约”帮助别人。
2021年11月,金圣榆接到萧山区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初配成功,也达成了高配。但在捐献前体检时,医生告知他凝血功能较弱。为了让自己顺利完成捐献,金圣榆向医院请了半个月的假调理身体。可是面对同事们的关心,金圣榆却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对外只是说“因为个人的事情需要处理”。
去年1月24日,金圣榆躺在干细胞采集中心床上,捐献了26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远方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
因为“双盲原则”,供患双方并不知晓彼此的信息,患者家属委托红十字会向金圣榆转交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如果有机会和您见面,我一定要深情拥抱您,您的如期赴约,照亮了我们全家的未来,以后我们也会像您这样,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时隔7个多月,金圣榆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他二次捐献的意愿,之前受捐患者因病情需要输注淋巴细胞。电话那头的金圣榆毅然决然地回答说“我愿意”。
11月23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流程,金圣榆又一次挽起袖子,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一袋96毫升的淋巴细胞混悬液成功送到了患者手上。
“每当想到你的付出,我都泪流满面,世界上怎么能有如此有爱心的好人,让我们碰到了……”金圣榆又一次收到了患者的感谢信,短短几句话是患者道不尽的感激。
金圣榆读着感谢信微笑着说:“淋巴细胞可以提高对方的免疫能力,防止复发及感染,如果需要第三次捐献,我也愿意。”
金圣榆的英勇之举也让他成为全区第二个两次成功捐献“生命火种”的爱心人士。他说:“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就和现在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类似,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捐献后由于造血干细胞能够自我复制,很快恢复之前状态,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我也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人加入捐献志愿者队伍,让这份温暖一直延续。”
“日行一善”活动5个月近3万件,派出所内“锋”景宜人
■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萧公宣
香喷喷的饭菜下肚,“人在囧途”的云南小伙展露了笑颜,拿着民辅警为他买的车票和干粮,得以继续行程;在废品分拣中心,辅警来泽鹏经过2个多小时的徒手翻找,为企业找回了价值千万元的项目文件;远在河南商丘的孙女士通过线上点单,将奶茶和蛋糕送到派出所,为了感谢警方快速找到“失联”的父母……
作为全省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钱江世纪城派出所有一块“温暖招牌”——“日行一善”活动。多问一句、多帮一把、多想一点,一个个小举动带来一份份“小确幸”。
该活动自2022年10月推行以来,已记载好人好事29716件。如今,这个“灯塔”因为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正在汇聚越来越亮的光。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这片处处“枫”景美的热土上,雷锋精神并不凝固静止,而是随着时代与时俱进。钱江世纪城派出所正和辖区群众一起,全力构建多元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付出越多,内心就越充实,幸福感就越强。”钱江世纪城派出所所长方柏涛表示,他们也想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