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殿君 通讯员 王新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楼喆回到了楼家塔村。村里人都以为他是回来省亲短居,没成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楼喆每天早起,拿着测量工具、背着相机,穿梭在古村的各个小巷。最后,竟然留了下来,在楼塔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里干起了一番事业。
造价工程师回乡投入古镇保护
楼喆是一名一级注册造价工程师,在外创业10余年的他很少回家。那一年镇里举行年俗文化节,楼喆发现这个曾经稍显破败的小山村,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后,已蜕变成整洁有秩的新农村。
环境好了,交通便利了,那些古色古香的老宅院也似乎活了过来。建筑行业的专业嗅觉,让楼喆不自觉地投入到老宅保护中。村里每一处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装修风格、文物价值、保存情况等,在楼喆的专业剖析下都形成了详细的报告“档案”。
越是研究,越是难以割舍。“这些古建筑如果不保护好,会慢慢衰败没落,就没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了。况且古建筑保护好了,可以衍生出新的产业来,发挥出它应有的经济价值来。”楼喆萌生了在家乡二次创业的想法。
老宅里喝咖啡的感觉真奇妙
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发挥特长,改造古建筑做文化旅游产业。最终,他选择了一处古民居,建造了别具一格的“书屋”。
楼喆亲自设计改造方案亲自实施,经过一年多努力,投入资金,将一处150多平方米有着200多年“高龄”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成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藏在深巷里的这座“曼书屋”,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走进这个中式庭院中,古香古色的建筑内,鸟语花香、古朴典雅。镶嵌在老墙内的古碑石上的文字,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着古村千年的历史。
屋内摆放着各类图书,还有当地的镇、村志以及楼英等历代仁人志士的著作。在“曼书屋”驻足一天,便能领略楼塔千年的古韵。
“曼书屋”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喝茶,并配有各种小吃。更为特别的是,书屋还提供各种西餐和咖啡,这尤其让新潮的年轻人喜欢。
小王夫妇是一对刚结婚的“海归”,在互联网公司的小王经常会在周末来到“曼书屋”,既可以放松一周紧张的心情,还可以在这里顺便办公。他说:“古屋内喝咖啡,似乎回到了在英国留学的时光。”
让古镇遗存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价值
作为“杭州书法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加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的传承弘扬,楼塔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大。
楼塔目前通过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验收,全域成了景点,成为我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之一,这让楼喆更加坚定了做文化旅游产业的信念。
楼喆先后成立了演出、旅游等公司,一步步实现着自己二次创业的梦想。他将楼塔的楼英古迹、仙岩奇山、州口古桥、楼曼文纪念馆等10多个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楼塔一日游线路,让游客参观旅游。
如今,古镇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周都有参观旅游团前来,旅游产业悄然在楼塔兴旺起来,并带动了吃喝住行等其他产业,这让楼喆充满了对未来更多的期许。
按照楼喆的想法,他想带动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回乡二次创业大潮中。他说,古镇遗存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我们理应在新时代将其保护好,并发挥出它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记者手记: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专业人才,楼喆怀着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投入到了乡村振兴和“二次创业”的洪流中。
近年来,楼塔镇通过实施“贤归助兴”模式,积极挖掘乡贤资源,建立健全乡贤组织,完善各种制度,充分发挥乡贤在资金、人脉、资源方面的优势,促使要素资源上山下乡,探索走出一条产村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楼喆正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加入了“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的古镇振兴“新运动”中。作为专业人士,楼喆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学识,在乡村振兴中无疑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当下,他采取多种形式投入到古镇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中。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一如楼喆这样的专业人才,更要积极响应号召,发挥特长,投入到这股轰轰烈烈的大潮中,在新的价值实现的赛道上抒写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