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5月27日上午,萧报小记者在宣宣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首先,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一层中厅的“天地人文”景观——伫立在大厅中央的一尊4.5米高的“针灸铜人”。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天、地、人”三大元素。
二层的医史馆分为中国医史厅、浙江医史厅两个展厅。在这里,老师讲解了各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成就,介绍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医师,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等。随后,一扇“文化之门”引人驻足。然而,这并不是真的门,而是两面挂满古老医匾的墙面。这里存放着清中期金漆龙凤木雕“存仁堂”药号匾、民国金漆花鸟木雕“回生有术”颂医匾……通过老师的介绍,小记者们了解了医匾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在甲骨坑前,小记者们用手悬空描摹甲骨文的一笔一划;在百花药墙旁,他们识花认药,惊叹于瓶中标本的栩栩如生;在“养生引导”多媒体处,他们跟随动画学习“五禽戏”的一招一式……一张张经典药方,凝结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一家家老字号医馆,沉淀的是治病救人的百年坚持。讲解员将馆中展品背后的历史娓娓道来,展露了中医药深厚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在小记者们的心中种下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听着老师的讲解,小记者们感觉新鲜又好奇。此次活动,他们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巨大魅力,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更加浓烈了。(文/摄 宣舒瑶)
小记者 曾予柔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303班
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中医药博物馆,一进馆就被中厅的“巨人”抓住了眼球,原来这是在用现代技术手段给我们展现人体经络的奥秘。博物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校史馆,第二层是医史馆,第三层是中药馆。
其中,我最喜欢的场馆就是三楼的中药馆了。电梯门一打开,映入眼帘的就是百花药墙,由100多种药用植物的花卉标本制成。这些花卉兼具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惊叹于它们的美丽之余,我不得不感叹:花开花谢,不仅是美的享受,更蕴含了生机与希望。
在这里,我知道了不仅植物可以入药,动物也可以入药。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老师宣布解散的时候,我意犹未尽地结束了我的中医药博物馆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