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5日 星期日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唱响“西湘记”,湘湖怎么唱?

扫一扫二维码 查看更多内容

  (上接第1版)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开始讲“文化”,可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对于湘湖来说,要提升其知名度,对其内涵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把它“推出去”,让它“响起来”,是当前应该要花大力气做的事。

  在文化的具体呈现方式上,要多动脑筋。比如对于一个历史点位的打造,不光光是简简单单地树一块碑,立一座牌坊,更要展现其中的内涵,讲好其中的故事。利用多种媒介平台宣传好,通过开拓文创产品等丰富路径推介好,要善于用“诗情画意”的手法,把人吸引过来,不仅要吸引眼球,更要吸引双脚,而不是一眼而过,就此而已。

  诗情画意,如何“点睛”?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北宋文豪苏东坡曾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眼。杭州若美人,西湖则是其神韵所在。湘湖与西湖间夹着浩浩荡荡东流入海的钱塘江,民间有“两湖”是钱塘江的眼一说。那么,湘湖的神韵何在?湘湖如何“点睛”?

  湘湖三期规划时,曾有一个设想,三期,湘湖进出做成像西溪一样,用船来运送客人,体现浓浓的江南水乡味。后来,方案改了,变成今天的开放式,休闲式的,这是另一种风味吧。

  湘湖和西湖的美,其实是相通的,当然各有特色。就共性方面而言,山水之美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诗情画意”。

  有专家解读西湖有五美,那么,湘湖的美该在哪里落笔?

  西湖有五美。一是山水形态美。西湖周围山体自湖岸向北、西、南三面逐渐升高,形成层峦叠嶂的地貌景观。人在湖中看山,视觉深远而舒展。二是景观格局美。西湖三堤三岛巧妙地将西湖分割成了9个大小不一的湖面,其中苏堤所在的位置符合“黄金分割”,给人舒适的景观美感。三是景观意境美。以“西湖十景”为代表,平远、深远的山水美学意境和近、中、远景三倍透视关系的层次,最符合中国传统山水审美,经久耐看,耐人寻味。四是历史人文美。西湖上千年积淀的丰富历史文化,使西湖拥有自然美的同时更富有诗情画意,人文之美增添了西湖的韵味。五是植物景观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界。

  无论是西湖还是湘湖的保护与开放,原则是共性的。一是修复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突出自然景观美,保护是核心。保护山水风貌、地形风貌、动植物以及各种宝贵资源,突出自然美、环境美、景观美。二是注重文化,挖掘展示历史,突出文化的内涵美。基于对西湖、湘湖人文内涵特色的认知、把握和尊重,要始终注重对文物、历史遗迹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整理、展示,充实和融合文化的内涵,突出意境美,历史文化之美。

  从共性到个性的展示,湘湖一期,有越王城山古迹,透着古越文化的积淀。湘湖二期,有跨湖桥文化遗址博物馆加持,带着8000年浙江文明的厚重。湘湖三期,因为定位于休闲,听说双休日是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地,常常是车堵路堵,如果在湘湖三期有意识地输入一些历史人文的元素,湘湖三期是不是更有内涵了?

  湘湖是萧山的湘湖,也是杭州的湘湖,要唱好“西湘记”,自然寄希望湘湖与西湖一样成为天下的名湖,将美留于人间天堂。

  精神气质,一座城如何拥有?

  新时代,新发展,“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再出发。2023年,湘湖保护与开发迎来20周年,百万萧山人“圆梦湘湖,还湖于民”的世纪梦已实现。新时代,新期许,从一个湖到一座城,湘湖更美好的明天在哪里?

  202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我的西湖——值得记住的昨天那些事》一书出版了。这是一本普及性的读物,通过记录口述史,撰写回忆文章等多种形式,70余位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亲历者、建设者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相关方是这样解释的:这本书的出版将为当下及今后保护好西湖文化景观,探索西湖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兄弟城市的风景区保护、生态建设、历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等方面工作提供参考。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始于2002年,坚持“生态第一,保护优先;突出文化,传承历史;以民为本,还湖于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历时十年,“西湖文化景观”于2011年6月24日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以文化景观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

  西湖花了十年时间申遗,在最初的申遗文本中,杭州给出的项目方案是“西湖·龙井茶”,想将西湖和龙井茶这两张杭州的“名片”都打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发挥1+1>2的作用。最后的定版中,突出了西湖,但龙井茶也作为了其中主要的呈现内容。

  有些人认为,一旦申遗,什么也动不了了,把工作的手脚捆绑起来了,不利于发展,所以积极性不高。这个认知是有偏差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同时,注重遗产的综合利用,注重为人类的服务。更何况,申遗本身也是最好的宣传过程,最好的推介过程,是保护开发完善、提升、华丽转身的蝶变过程。

  西湖申遗的十年,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且文化占有独特的分量。

  湘湖的未来在哪里?我们或可以从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浙江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以钱塘江为界。江北临近环太湖流域的考古学序列,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起始。钱塘江南的考古学序列则由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引领。

  跨湖桥文化,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湘湖最大的亮色。一叶中华第一的独木舟,漂来八千年的文明,这是萧山乃至中国独有的。如果,我们从“跨湖桥文化”入手,将吴越文化、宋韵文化串起,再注入当代的萧山人“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元素,湘湖或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文化星空。

  对文化,要挖掘它、喜欢它、痴迷它、热爱它,觉得它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文化才能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灵魂。萧山的气质,湘湖的气质,说到底就是文化的气质。

  中国文化是一种有容乃大的文化,一种有变有不变的文化。史上的吴越春秋文化中,萧山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我们挖掘出来,保管起来,整理起来,非常重要。

  湘湖是越文化的代表,西湖是吴文化的代表。吴文化跟越文化确实有很大的不一样。杭州的西湖是非常和谐、典雅的,她就像吴文化的特征,含蓄、婉约、收放自如、收放有度。

  越文化的特点是开拓进取、刚健务实、勤思善变,思变性很强。从它的地域来看,生活空间窄小,因此充满向外拓展的愿望,所以这里出思想,有很多新的想法,要变革自己。越文化更多的是革命性的文化,吴文化更多的是改良的文化。因而,越文化的思想家包括鲁迅、沈雁冰,还有古代的王阳明、浙东学派等,向整个中原文化里正统的东西发起挑战。

  从这个层面看,越文化具有变革特质,这或许就是萧山的气质,湘湖的气质,常青的,充满魅力和活力的。

  从一个湖到一座城,由文化塑造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或十年,或二十年,需要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就像湘湖保护与开发一样。

  这或许就是湘湖灿烂的明天,为萧山人民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西湖、湘湖,在钱塘江两岸,一起唱响“西湘记”,会带来一个怎样的惊奇?萧山和湘湖都是时代的答卷人,这个是肯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悦读
   第04版:专题
我区4条“美丽河湖”通过区级验收
萧山区迅速贯彻落实 全国安全防范工作紧急视频会精神
赛龙舟
萧山区青春学院第三期开班
2023中国(杭州)美食节暨首届杭帮菜美食嘉年华盛大开幕 萧山展馆精彩纷呈
唱响“西湘记”,湘湖怎么唱?
再创新高!萧山区小麦收购全面收官
心连心公益组织陪伴57户失独家庭游湘湖过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