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项建锋 沈国琴)倪奶奶患高血压病已经多年,一直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近期,她每次量血压时都在正常范围,倪奶奶就误以为自己的高血压被治好了。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停药,正是这个决定让她险些酿大祸。
事发当天,倪奶奶正好在午休,休息了个把小时后起床发现,自己一侧肢体没有力气而且不能活动了。好不容易从床上坐起来,刚想要下地走路,结果一下就摔倒在地,还好家人正好在家,火急火燎地将她送到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经检查诊断为脑梗死。
万幸的是送医及时,还在溶栓黄金时间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高立平马上为倪奶奶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通过精心治疗和康复,目前倪奶奶的肢体肌力已经基本恢复。
高医生说:“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也是大家口中‘中风’的一种,因为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仍是将超早期静脉溶栓作为第一选择。”
但是,静脉溶栓治疗并不适合所有脑梗死患者,它存在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特别是使用的药物存在严格的“时间窗”,最佳时间是发病后的4.5小时内,尿激酶溶栓治疗时间窗可延迟至6小时以内。
高医生提醒广大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药、按量服药,同时定期监测血压。降压药不能多服也不能漏服,更不能擅自停用。如果一下出现身体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等情况就要警惕了。这些症状就是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千万不要等待症状自行消失,应第一时间就近前往有溶栓条件的医院就诊或及时拨打120,避免错过溶栓治疗“时间窗”,造成不可逆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