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生命周期监管 小额工程建设装上“清廉锁”

  本报讯(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王璐)河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游步道建设、绿化景观提升改造……小额工程虽“小”,但关乎大民生,如果监管不力,容易滋生腐败。

  为了给民生工程保驾护航,近年来,区纪委区监委全力打造限额以下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推出“工程领域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构建“业务+廉政”双预警模型,运用大数据监督,给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乱象打上“休止符”,成效明显。

  监督全时全程“在线”

  400万元限额以下的工程项目,属于非依法必须公开招投标的项目,基层审批监督自由裁量权较大,存在流程管理分散、行权追溯较难等监管难题。

  对此,所前镇早在2021年就开始了先行探索。该镇自主研发的“所前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将400万元限额以下工程项目从立项、交易准备变更、结算、验收等关键环节都纳入线上进行管理,工程数据一览无遗。以前只有项目经办人和审批人才知道工程项目流转审批进展,如今变为系统内全员可视,不仅有效规避了“吃拿卡要”的廉政风险,也提高了项目推进的整体效率。

  结合所前镇的试点经验,区纪委区监委进一步推动系统升级为“萧山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并明确由区发改局牵头在全区镇街推广。针对极易出现利益输送“潜规则”的工程招投标环节,区纪委区监委推动区审管办探索建立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平台,将传统的实体开标场景搬到网上虚拟开标大厅,系统内置年度预选供应商(承包商)库,拟招标单位仅需在线上一键抽签,即可进行虚拟开标、确定中标单位,实现了招投标“不见面”“随机派”,从而尽可能地斩断“人情网”“关系链”。

  “我们已经推动区级部门、镇街、村社、国企项目全上线,确保平台之外无交易。”区审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有4700余个工程项目纳管进平台。

  “利益暗区”无处遁形

  尽管将工程全生命周期纳入了线上监管,又抓住招投标环节重点突破,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难以监管和查处的廉政风险。

  “核心业务数字化让我们拥有了数据‘富矿’,如何强化数据分析、比对、运用并发现潜在公权力运行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区纪委区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限额以下工程监督的最后一道“清廉防线”,工程领域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平台应运而生。

  区纪委区监委通过分析历年来查处的工程领域案件共同点,重点关注工程应招未招、疑似违规拆分包等表象背后的公职人员利益输送、优亲厚友等问题,构建有效监督模型36个。

  自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产生预警信息314条次,查实率71%,挽回经济损失1514.89万元。

  从线下管到线上管、从随意管到精准管,大数据监督“无影灯”让“利益暗区”无所遁形。“我们企业也是受益人。现在项目公开竞标,结果也在网上公示,大家各凭质量取胜。”杭州博望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代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此前他们在限额以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替某公司代理了总投资约246万元的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他们对企业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据统计,“不见面”交易智厅让开标时效提升91.7%,为企业节约经济成本2.2亿余元,合规的同时还保证了高效。

  “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如今,我区以大数据预警推动监督常态化、项目化,推动工程领域相关的治理规范进一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全周期管理、全过程监督、全领域治理”的新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广告
   第08版:影像
   第Z01版:宁围月刊
   第Z02版:重点工作
   第Z03版:民生服务
   第Z04版:村社专栏
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全生命周期监管 小额工程建设装上“清廉锁”
我区推进水利工程开放共享试点
打造对口合作示范样板 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萧山“守重”企业增至472家
高质量建设“健康大脑” 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萧企斩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运河整治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