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殿君 通讯员 王伊蓉 方栩哲
南阳街道素有“中国伞乡”之美誉。“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南阳伞”。那么,小小一把伞,如何为南阳闲散劳力撑起一片天空?
近年来,南阳立足传统产业,发挥自身优势,以传统伞业为根基创新打造出“南阳伞·共富坊”发展新模式。今年,杭州市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第三批试点名单正式公布,“南阳伞·共富坊”入围了试点名单。
“南阳伞·共富坊”承载着南阳10万人的共富梦,也是南阳经过不断探索和碰撞走出的一条共富新路径。
“匠心聚潮都 伞技助共富”
就在本月18日,为了提高全街道职工群众的制伞技术,带动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增收,以“共富伞”撑起百姓的“共富梦”为目标,南阳别出心裁地举行了“匠心聚潮都 伞技助共富”制伞技术比武大赛决赛,来自16个村社的140名制伞高手齐聚一堂,上演巅峰对决。
比赛分为个人赛、婆媳赛,要求个人赛选手完成6把雨伞的制作,婆媳赛完成8把雨伞制作,包括装伞面、打伞架、折伞等工序,最后根据完成时间及制伞质量进行排名。
选手们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展示着精湛娴熟的制伞技艺,撑伞架、装伞钉、戴伞帽、缝伞线,一套动作下来如行云流水。
举办制伞技术比武大赛,南阳就是想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拉近职工们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制伞技艺。以“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以传统伞业为根基,发挥自身优势,南阳街道正全力打造“南阳伞·共富坊”的共富路径。
横蓬村的杨美琴、马亚飞获得了“婆媳组”一等奖。当现场响起喝彩声时,她们却连连说道:“我们南阳制伞高手太多了,虽然获胜了,但我们也看到了差距。很多人在制伞工艺以及技巧方面都超过了我们,以后我们要多向其他高手学习,制作出更好更精美的伞来,实现我们的富裕梦。”
事实上,从初赛、决赛再到总决赛,南阳这场“匠心聚潮都 伞技助共富”制伞技术比武大赛,已经持续了半个月有余。全街道16个村、数千名制伞工匠参与其中,大家互相比拼,互相学习,形成了浓厚的伞文化氛围,为南阳伞向更高端产业链迈进再次赋能。
小小一把伞
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
南阳伞业是我区块状经济带动发家致富的缩影。从20世纪50年代发迹,到制伞业在南阳各村蔓延,如今南阳有150多家制伞企业,具备了一天近100万把、年均3亿把的制伞能力。
伞业壮大的同时,也蕴含了南阳强村富民的密码:南阳制伞有个特点,最后一道伞面缝制工艺,是在千家万户中完成的。每天一大早,南阳的农户会去伞厂拿伞面和伞架回去加工缝制。如今,南阳有近八分之一的家庭参与其中,并带动了周边镇街近万人参与。
瞄准了制伞强村富民的潜力,南阳用一把伞拉开了一场系统实践,为助力共同富裕先行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些基础,“南阳伞·共富坊”才有了落地的根基。
为此,南阳今年构建起了“南阳伞·共富坊”“1+15+N”的建设体系,实现村社和企业全覆盖。
“1”就是一个位于潮都社区的共富总部工坊,集南阳伞文化展陈中心、南阳伞企业集散加工点、南阳伞品牌展销中心、南阳伞营销网络直播间、南阳伞产业数字化信息平台(数字驾驶舱)于一体。
“15”即15个村社设立的兑换站,实现伞加工、集散,便于居民就近就地增收致富。
“N”即若干个“伞下相逢”工作站,缝伞人利用安置小区的一楼架空层、潮都未来社区的廊下头等场所,边缝伞、边交流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这套体系,让“南阳伞·共富坊”串联起了“助企、富民、强村”的城乡现代社区发展新格局。
建五大平台
整合150多家制伞企业
“南阳伞·共富坊”与全街道150多家制伞企业建立合作,搭建了展销、设计、直播、共富、产业等五大平台,为企业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通过对制伞企业在配送、质量检验、劳务费用支付等方面进行信用评分,符合条件的A类主体可以优先享受南阳伞商标授权、优质设计资源输入、产业政策扶持、产品推荐、直播平台入驻等权益。
同时,南阳还与杭州大会展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优先让南阳伞企参与会展用伞供应,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和市场效益的双赢。
共富坊还为有志于从事伞业工作的人群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全面摸清伞业全产业链潜在的人力资源,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供缝伞、放伞、直播带货、设计研发等多种就业岗位,促进了更多居民就地、就近灵活就业,实现共富。此外,加入共富坊的企业一同建立了“公益资金池”,用于支付从事伞业工作村民的劳务费用,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除了企业和村民的踊跃互动、积极参与之外,街道层面还牵头建立了南阳伞的区域公共品牌,借助政府公信力为品牌背书,力图共同打响南阳伞业知名度、树立地方形象,将南阳伞品牌推向行业前列。南阳还为企业授权品牌商标,获得收益的企业将一部分利润返还于公益资金池和制伞群众,激活共富坊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