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行龘龘”生僻字新用焕发时代活力

  ■本报评论员  何可人

  随着龙年到来,“龙行龘龘”这个词火出圈。在萧山,从各种新年活动主题、商家广告标语,再到人们线上传递的新年祝福语中,都时不时能找到这个词的身影。

  而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直接把“龘”这个字送上了热搜。一些网友调侃“新年新学会了一个字”;更有网友大胆预测,龙年出生的宝宝以“龘”字取名将成为热潮。

  作为一个生僻字,相信很多人在第一眼看到“龘”这个字时,不免头顶要冒出几个问号:它到底读什么?有什么含义呢?

  根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龘”由三个龙字的繁体字形构成,“龘龘”就有六条龙,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六条巨龙一同凌空交舞,多么霸气威武。“龙行龘龘”就是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可以说完美契合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家庭和睦、国家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望。

  伴随公众高涨的求知热情,“龘”从残卷故纸中迎来了新生,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活力,与当代国人高度的文化自信。

  而“龘”的“出圈”,也不禁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僻字的深思考。如何让生僻字新用,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不难发现,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生僻字热不时兴起。比如,歌曲《生僻字》曾爆火网络,朗朗上口的曲调,快节奏的风格,再搭配上层层叠加的生僻字,这首歌达到了情感和意义上的升华,受到大众的喜爱。又比如,“囧”“槑”“又双叒叕”等网络用语的流行,让很多本来可能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僻字,通过网友的全新解读又“重见天日”,被赋予了新的生机。

  由此来看,要使躺在故纸堆里的文字保持生命力,需要我们拉近其与当代人的距离,使其深入当代社会的生活之中。就像这次将生僻字“搬上”了春晚,不但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给生僻字赋予了时代意义,让它们以崭新的面貌和新的身份,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真正“活”了起来。

  正如《生僻字》这首歌中唱的:“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画都是故事……”文字记录了我们的“来处”,守护好它,也就守护住了中华文脉,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在对它们进行顺应时代性的转化和创新时,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要“缺斤少两”,更不要对它们“缝缝补补”,改变它们本来的样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时评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私厨新需求 致富新密码
被催婚的00后其实想得更深
被塞满的 后备箱
追求美丽不能忽视身体健康
知识产权保护不该泛化
“龙行龘龘”生僻字新用焕发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