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汉族、汉语、汉服,汉江、汉朝、汉中, 作为汉族人,应该去汉中走一走,那儿有许多古老的故事,那儿入耳的是四川话,入眼的是深浅有致的清秋。
深秋的汉中,已开始华丽转身,天汉湿地公园的那份翠绿,受寒露浸染,正向斑斓的色彩过渡,景色错杂艳丽。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的南部,秦岭横亘于北,高峻险拔;大巴山环护于南,浑厚绵长。这里山川交错,古道纵横,关隘重锁,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来是鱼米之乡。汉中是汉水之中的意思,汉水又称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宁强县境内,为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
傍晚,沿湿地蜿蜒的小径,走上江堤,夕阳落在下山的路口,云霞满天,秋风的脚步蹒跚,轻抚着满林黄叶,芦花浅水,江上烟波。
天色近晚,从江堤上下来,遇一茶馆,于水塘之旁,松、柳、杉树环绕,有素衣茶姑相迎,大家坐下后,一边品茶一边听小蒋讲汉中的地理与历史。小蒋四十出头,从事房产行业,博文强记,天文地理几无不知,据他自己说在读大学时对中国古代史尤感兴趣,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人。
来到汉中,不得不说蜀道。蜀道是我国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的交通路线,拥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蜀道以汉中为中心,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关中至汉中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南面汉中至川渝有荔枝道、米仓道和金牛道。
几个小时前,我们从宝鸡眉县汤峪镇出发,后转上银昆高速,穿过一百多个隧道,三个小时后,翻越了秦岭山脉,来到了“汉家发祥地”“天府之国”的汉中市。此一段路程,正如李白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小蒋讲故事很有带入感,不知不觉就把我们带到了历史的深处,带到秦巴大山的古蜀道上。先说陈仓道,陈仓道上有一座大散关,也就是南宋诗人陆游在诗中所写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散关是巴蜀进入关中的雄关险隘,自古便是“川陕咽喉”,为关中四大关之一,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役。秦汉时期,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就是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走的同样是这条道。《三国志》中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也就是说,诸葛亮当年北伐时,也曾取大散关,包围陈仓。
子午道上也有很多故事。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汉中,走的是子午道。大唐武德元年(618年),唐玄奘兄弟俩沿秦岭子午道到汉中,然后再转去成都拜师修行。傥骆道,那是从长安到汉中最近的一条古道,唐朝的几位皇帝跑去四川躲避战乱,都走的是这条道。荔枝道,是唐玄宗为宠妃杨玉环建起的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而萧何月下追韩信,策马驰骋便的米仓道……
汉中,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秦王伐蜀、明修暗度、山河筑堰、张骞凿空、蔡伦造纸、诸葛北伐……从汉中的历史来看,若说最精彩的片段,应该在三国。东汉末年,张鲁割据;公元219年,刘备取胜进为汉中王;魏蜀相争,诸葛亮屯兵八年五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均以汉中为根据地。
汉中,是一面积不大的平原,是最靠近北方的南方城市,秋已深,这里亦已数树深红出浅黄,有了秋的韵味。清晨,在去往勉县诸葛古镇的路上,风吹得像模像样,阳光正好,清霜处处,给人几分辽远广阔的感觉,仿佛迈入了三国时代的岁月山河。勉县武候祠,始建于公元263年,是全国最早建成的武侯祠。祠内有明、清风格的建筑30余座,汉以来的碑刻100余通,匾额、楹联60余幅。走过山门、乐楼,就到了牌楼,牌楼前有两旗杆,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牌楼是武候祠标志性建筑,上有十一个大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候祠”;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路横在眼前,那就是“金牛道”,是古时候从陕西入川的一条蜀道,开凿于战国时期;跨过古蜀道,是翠楼、钟鼓楼,再往前是戟门、琴楼、拜殿、大殿、崇圣祠,最后走过了小花园,就是观江楼。登上观江楼,有一种气定山河的感怀,奔流不息的汉江,对岸影影绰绰的定军山,古战场上硝烟弥漫,战马奔驰,杀声四起,耳边响起了西皮二六板的唱腔:我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去定军山的路上,司机师傅特意找出来京剧杨派名家张克表演的《定军山》选段在车上播放: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定军山,在汉江的南岸,与诸葛古镇、武候祠隔江相望。定军山海拔不高,绝对高度只有200多米,扼守着汉水谷口的要地,从陈仓道或金牛道进入汉中都要经过定军山。定军山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场,蜀汉老将黄忠就是在这里用独门绝技“拖刀计”斩杀夏候渊。定军山脚下,有一处苍松翠柏掩映森然庄重之地——武侯墓。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曹魏,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临终遗命葬于定军山。
汉族、汉语、汉服,汉江、汉朝、汉中, 作为汉族人,应该去汉中走一走,那儿有许多古老的故事,那儿入耳的是四川话,入眼的是深浅有致的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