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9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爆红”到“长红” “新中式”还需要深刻变革

  ■本报评论员  林青颖

  “新中式”穿搭火了。无论是频频登上热搜的明星“新中式”同款服装,还是线上线下服装店里日渐增多的“新中式”单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穿上各式各样带有国风元素的衣服出街。

  “新中式”概念其实并不新鲜,经过多年发展,随着消费群体扩大、传播广度提升,“新中式”不仅出现在服装领域,还进入了餐饮、家居、建筑等诸多领域。这种融合了现代审美和中国传统美学的风格正跳出“小众”文化圈子,逐渐走进了大众市场。

  事实上,“新中式”频频出圈是有迹可循的。

  随着张扬个性的“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这件事,在生活所需之外,也成了一种性格表达。“新中式”承载着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新中式”服装的含义不仅只是一件衣服,它还折射出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此外,跳出“小众”圈子后,“新中式”势头正劲,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功能日益凸显。

  这些年,国风很热,汉服、旗袍等传统服饰同样为大众所知,但不可否认,其仍面临着设计过度复古,适用场景少等困境。

  《文选·宋玉 〈对楚王问〉》中有一段故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 《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 《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 《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说的便是“接地气”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新中式”服装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引领潮流,成为消费市场的新晋流量密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相较于汉服的华丽隆重、旗袍的修身,“新中式”主打简约宽松,在款式上也更为日常舒适。

  实用性强、美观度高,既能展现传统之美,又与当下生活习惯相符,这也意味着可消费的群体变多,据2023年“天猫生活研究所”数据显示,“新中式”市场规模达10亿级。不仅是国内,海外对中国元素的兴趣也在增长,据潮新闻报道,在浙江海宁许村,有企业春节前接到了来自东南亚市场60万米的提花面料单子,还有东南亚企业正与其对接,要将马面裙推向当地华人市场。

  由此可见,以“新中式”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而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中式”才起步,需要改良的地方颇多。在萧山,做“新中式”成衣的线下店铺极少,目前消费者购买“新中式”服装途径诸多为淘宝、小红书等线上途径,这也使得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性价比低等情况时常发生。

  如许多商家只瞄准了“新中式”背后的消费潜能,其品牌定位却并不清晰,多为“快餐生意”,在设计上,商品同质化严重,但凡与中式元素沾边,皆为“新中式”。诚然,“新中式”讲究创新,但无营养的“新中式”只是赚钱工具,于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均是不利的。

  任何新事物想要发展,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新中式”想要从“爆红”变成“长红”,必然要由里及外进行变革。里,根植于时代土壤,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外,寻找更多元化的“新中式”消费场景,将传统文化与流行市场融合。双管齐下,让“新中式”在文化认同与商品化之间达到平衡,从而实现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第Z01版:朝夕美好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专题
普通人努力生活的样子最闪亮
从“爆红”到“长红” “新中式”还需要深刻变革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是创造新的历史
保姆难寻
电子产品“断舍离” 家长要做榜样
博物馆需要更多解说“扫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