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最近,萧山新塘街道联华新村重启了沙河庙会活动。祭祀、舞龙、游戏、演出……从中午到晚上,全村村民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佳节。
据悉,联华新村沙河庙会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后因战争等历史原因逐渐淡化、停止,沉寂了许久。
如今庙会重启,或许是乡村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重启庙会是村民的情感需求。
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庙会以大型集体活动的形式,整体、综合、真实、生态、生活地展示文化传统。这是一种特别的仪式感,能满足人们诉求情感、体味文化的需求。
沙河庙会上,村民们那一张张笑脸,便是此次庙会成功举办的最好印证。
年味渐淡的现在,正需要更多这样的活动与载体来营造年味,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天参与的不仅有土生土长的本村村民,还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也成为了他们在异乡感受年味,了解萧山的美好回忆。
另一方面,重启庙会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探索。
近年来,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春节庙会、传统集市、民俗祭典等传统民俗文化已成为各地乡村的“标配”。
如在绍兴安昌古镇,游客能够原汁原味体验到鲁迅笔下绍兴民间特有的盛事——春节祈福大典“祝福”;德清新市镇每逢清明都会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蚕花姑娘”巡游、祭拜蚕神、“轧蚕花”等活动轮番登场;在象山石浦渔港,“三月三,踏沙滩”“祭海”等独特民俗则成为引流爆款。
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多优秀榜样,联华新村自然也要跟上这股浪潮。
毕竟,该村的“文化底子”并不薄。村里有新塘街道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曹氏宗祠,有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的一座单孔石板人行桥“会阆桥”,还有市级文保单位沙河庙。庙会的核心看点——舞龙灯,也有着近200年的历史。这些文化资源都是联华新村发展的价值增量。
在与该村工作人员的交流中,笔者也了解到,这次庙会也是联华新村村庄发展旅游的探索。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联华新村,如今也有自己“成长的烦恼”。与东部南部乡村不同,这里没有广阔壮丽的田园风光,也无秀丽可人的青山绿水,旅游资源较为匮乏。而通过庙会的形式,把历史文化最大程度挖掘出来,能够赋予该村更大的辨识度,甚至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期待在萧山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外修颜值,内炼气质,打造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