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焕凤
制图/阿乌
萧山沙地一带,男方的喜酒大多安排在早餐,可谓特色鲜明。
沙地农户深受绍兴文化的影响,对于办喜事是十分重视的。即使经济条件不好,温饱都难有保证,但各种繁杂的礼节都要到位。也许是传统习俗的规定,男方要承担更多的礼数。男方举办正式喜酒前一天,是女方摆喜酒宴请亲友的日子。女方的喜酒一般安排在中餐或者晚餐,没有刻意要求。这一天,男方派出一支队伍,叫“行郎先生”,少的一二十人,多的四五十人,都是仪表堂堂的英俊男子,到女方家搬运嫁妆。“行郎先生”一般是中饭前赶到女方家,参加女方家的婚宴;如果正式喜酒是晚餐,女方家要特意为“行郎先生”摆酒招待。饭后先就要把女方的嫁妆打包好,落实到每个“行郎先生”。那时,一般的陪嫁物品常常是:自行车、缝纫机、三五牌座钟;五六条套着漂亮被面和厚实里子的棉被,每条都在6到12斤之间;各色饭桶、大小脚盆、中式马桶等圆形木器;各种陶瓷用品,如大小碗碟、酒盅,茶壶酒壶,还有很多结婚成家后用到的生活用品。“行郎先生”抬的抬、挑的挑,排成长长的喜气洋洋的特殊搬运队伍,如果到男方家距离短,这只队伍要故意绕道行进,目的是向沿路乡亲传送喜气,同时也有炫耀嫁妆丰厚的意思。如果距男方家较远,“行郎先生”就要紧追慢赶,不得休息,要在天黑前送到,否则,这么高档丰厚的嫁妆给谁看呢。到家后,还要在显眼的地方摆好嫁妆,供男方亲友们参观。
“行郎先生”运走的是嫁妆,而新娘及随身物品、伴娘要在晚上,男方派出的另一支小型队伍去迎娶,新郎必须亲自出面。那时,沙地普遍用自行车迎新娘。因而,对骑车人的技能和自行车的质量要求很高。大多数新郎都是自己载新娘,其他骑车水平高又信得过的亲友载伴娘。什么时候离开女方家,要根据两家路程和男方家由算命先生确定的新娘进门时辰而定。因此,那时,新郎新娘结婚拜天地、拜菩萨、拜长辈、夫妻对拜的仪式都是在晚间举行,害得我们看热闹的小孩为分享仪式上的糖果要等上好久,有几次实在熬不住瞌睡,只能退出。
新人送入洞房后,还要招待在场的亲友吃夜点心。等这些结束后,男方家马上进入次日早上婚宴的准备工作中。请来烧菜的农村土厨师和帮手,要将鸡鸭鱼肉煮熟切好装盘,该蒸的要先蒸个九分熟;萧山“十碗头”里,几道“硬菜”的加工很费时,比如那碗“三鲜”,要准备的食材很多种,做鱼丸不仅费时,还要掌握技术要点;“鲞拼鸡”、糖醋鱼块都要事先备好;蔬菜也要切好备用。总之,等到宴席开始,出菜的速度常常是客人评判喜宴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马虎不得。
那时,农家办喜事一般都在腊月或正月。早上八点左右,男方家用一根上端系着一只竹制饭篮的长竹竿竖在屋前,就是告知亲友们马上开席了。近邻远舍的亲友就陆陆续续到场入座。如是腊月办早餐喜酒,遇到的困难会多许多:比如室内摆不下酒桌,要摆到道地上,天寒地冻,北风冷冽,菜品极易变冷,客人也要挨冻,就要用木板挡住寒风。上桌的菜品一定要刚出锅的,热气腾腾才御寒,而且上菜速度一定要快;黄酒要在大锅里加热后给客人喝,喝完酒壶里的随时去加灌。临时搭建的土灶,用大铁锅煮饭,烧完的灰烬里还有很多火星,可以保暖。开吃后的场面非常壮观,屋里屋外二三十桌酒席的欢声笑语,连同飘出来的饭菜美酒香味,在周边很远地方都能感受到。待到新郎新娘前来敬酒道谢,酒席达到高潮。尽管是早餐,前来参加婚宴的亲友们各个酒足饭饱、缺少油水的脸上放出红光。在感谢东家热情招待、对新人诚挚祝福后,亲友们带着红纸包裹的喜糖满意而归。客人们离开后,男方家要准备许多高档礼物,让新郎陪着新娘上岳父母家“回门”,沙地喜酒的主要环节才算完成。
如今的沙地农户,不再沿袭早上办喜酒的习俗,而是学着城里人的样,婚宴安排或在酒店、或在家里,时间或在中午、或在晚上,这也是与时俱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