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你忌你的,这是原则;我不忌我的,这是底线。原则和底线守住了,忌或不忌,有什么关系?忌也好,不忌也罢,人生方可自由,且自在。
医生开了药,叮嘱:服药期间,要忌嘴,不能吃发物。
问医生,哪些是发物?医生详解,肉类里的羊肉、牛肉、驴肉,还有猪头肉;蔬菜里的韭菜、竹笋、茄子、菠菜、南瓜,以及蘑菇和葱姜蒜;水产里的鱼、虾、蟹,尤其是海鲜;水果里的芒果、荔枝、桃子、樱桃等。
我的妈呀,这么多食物都是发物,都不能吃吗?
医生说,能不吃,还是尽量别吃。等药吃完了,炎症消失了,就可以吃了。
好在只吃了3天的药,病就好了,也不用再忌口了。但忌口的几日,真的难熬,生怕一不留神吃了哪个“发物”,使病情加重。当然,最难的尚不是自己忌口,而是一家人在一口锅里吃饭,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生病了,全家人都跟着一起忌口吧。他们吃他们的,我“忌”我的。
我“忌”我的,却很难。比如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海鲜,几乎餐餐离不开海鲜。我嘴上说,你们吃你们的,眼睛却不争气,老是盯着那盘鱼,或者虾。手里的筷子也仿佛自己长了腿,总想着偷偷插进去一脚。妻子为了彻底断我念想,干脆连续几日,不做任何海鲜菜,这可苦了孩子,馋得“哇哇”叫。如果说海鲜尚可忍一忍的话,那个葱姜蒜竟然也是发物,就忍无可忍了。作为调料之王,很多菜离不开葱姜蒜,以去腥或佐鲜,因为我的忌口,妻子在做任何菜肴时,都不敢放葱姜蒜,以致一向做得一手好菜的妻子,那几日做出来的菜,统统寡淡无味,大失水准。
一个人生病,全家人跟着吃药,这样的蠢事,恐怕不太可能发生。但因为一个人要忌口,全家人都不得不跟着有所忌,这样的事,恐怕就时有发生了。我有个熟人,做菜也有一手,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做菜时加一点白糖,这样做出来的菜肴就会又甜又鲜。不料前些年体检,查出得了糖尿病,从此以后,他家就再也见不到白糖的踪影,几个糖罐子都被他扔了。你不吃糖没关系啊,别扔糖罐子啊,更别害得全家人跟着不能吃糖啊。
对大多数人来说,糖是一个多么甜蜜的东西。但对于一个糖尿病人来说,白砂糖可能就是毒药,就是砒霜。糖尿病人最大的忌口,就是白砂糖,以及一切糖度高的食物。还是那个熟人,年轻时胃不好,喜欢吃粥以养胃,还真将胃调理得日渐好起来,因而对白米粥有着特别深的感情。自从得了糖尿病,自从知道粥里的糖分也很高,从此不敢吃粥,对粥的感情也是从由衷的热爱,慢慢地拒而远之,及至最终深恶痛绝。粥何错之有?粥的含糖量高一点何错之有?
就像我这个人,因为有慢性咽炎,因而有很多忌口,辛辣的东西,就一律都不能沾,一旦吃了,就会咽炎发作,吞咽困难。而这世界上,辛辣之物何其多也,独爱辛辣之味的人又何其众也。辛辣之物,于我是难以下咽之物,有百害而无一益,于人却可能是美味佳肴,天赐宝物。我忌之,只是因为我的身体接受不了它,承受不了它的辛辣和热情,不代表它就是坏,就是恶;更不能因为我忌之,我远之,而让别人也跟着一起忌,甚至跟着一起讨厌它,拒绝它,排斥它。
惜乎这样浅显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我常听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说,这个东西不能吃,那个东西不能碰;这个东西脂肪太多,那个东西胆固醇又太高。这世界上有不能吃的食物吗?既是食物,就一定能果腹,能滋养,它就是合格的食物。而你之所以不能吃,很可能只是你的体质虚,或者肠胃的消化功能出了问题,是你消受不了,没有口福。
该忌的,当然要忌,避而远之;不须忌的,那就欣然接纳,尽情享受。食物是这样,这世界上的其他一切概莫若是。忌是什么?忌是不适宜,不接纳,也是恐惧,排斥,与忌恨。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忌惮的,忌恨的,忌讳的,但我忌的,你未必要忌,我更不会强人所难,强迫你去忌;他人忌的,我更不会糊涂蛋似的跟着瞎起哄,不分青红皂白地忌。
你忌你的,这是原则;我不忌我的,这是底线。原则和底线守住了,忌或不忌,有什么关系?忌也好,不忌也罢,人生方可自由,且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