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故事集》
迟子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其近年来创作的3部中短篇小说。这是3场游历于现实和历史双重空间的历险,最终将让人收获来自忠诚、无私、良善之人的抚慰与勇气。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读者看到了艺术的霞光。
二、《寻味》
林卫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在寻觅美食和写作的过程中,融汇了古今中西的视野,通过梳理历史文献,比较同一食材的中西不同做法,结合饮食科学的视角,用大众化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此外,也可以照见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差异和对待美食的不同观念,进而呈现出美食烹饪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扎实的文献功底、宽广的视野见解,使本书的文化特征较为突出。
三、《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梁永安著,四川文艺出版社。本书是复旦人文学者、人类生活的观察者梁永安献给年轻人的点醒之书。什么是“优秀的普通人”?与年轻人同行,走出精神发展的六大困境。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寻找到一件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在芸芸众生中有自己的价值和肯定,就很好。
四、《成长不忙,长大不慌》
周国平、郝景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都隐藏着自身的成长轨迹与价值取向。面向未来的育儿,父母的视野和格局显得非常重要。本书的作者,身份各异,却都在自身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父母。作为父母,他们从个人成长与人生经验中汲取养分,力求给孩子恰到好处的爱与教养。这些心意与智慧都囊括在这本特别的书里。
五、《精灵遇上怪小孩》
徐瑾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本书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徐瑾的首部短篇童话集,收录了其原创的10篇童话,含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篇目《坐在石阶上叹气的怪小孩》等。徐瑾的创作既充满想象的张力,又折射进现实世界的无奈与不安,她善于通过想象中的精灵和现实世界的孩子的不期而遇构建出天马行空的奇妙故事,通过讲述敏感的、烦恼的、有创伤的、不完美的小孩与精灵的相遇,告诉孩子梦想、自我、亲情的珍贵。
六、《小丝线·大龙舟》
马婷著、宋艳妮绘,浙江教育出版社。本书以3—8岁儿童为读者对象,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基础上,融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织布技艺的艺术表现元素,讲述了端午节时小仙子帮助小男孩纺织系在龙舟头上的花球,最后小男孩赢得龙舟比赛的故事。同时,书中融入浅显易懂的数学知识和科学原理,引导孩子在绘本阅读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