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绍运河的前生今世

  新塘街道莫家港境内的古纤道 王建欢 摄

  浙东运河源头

  永兴闸(龙口闸)遗基

  ■文/  陈志富  徐以道  

  西兴运河是萧绍平原排灌和水运的骨干河道,地处浙东运河的西段,连接京杭运河。俗称官河,亦名萧绍运河。萧绍运河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不仅在萧山水利史,而且也在中国水运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萧绍运河  晋代贺循开挖

  西兴运河创始于西晋,是一条疏通山阴故水道,连接部分自然河浜,横贯萧绍平原的人工水道,俗称官河,亦名萧绍运河。晋代贺循(260~319),会稽山阴人,吴国内史,于永嘉元年(307)为会稽相,主持开挖西兴运河。

  西兴运河开挖之初心,是为了灌溉。《嘉泰会稽志》引用《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

  东汉鉴湖兴建后,北部平原尽为南北向作排灌用的河道,而没有东西向供调节用的河道。鉴湖运行100多年后,如何提高鉴湖的灌溉效率,整理北部平原的内河系统,成为当政者需要解决的水利问题。因此,西兴运河起先是为了鉴湖的灌溉而开挖的配套河道。

  西兴运河开挖后,南与鉴湖的诸涵闸沟通,即河湖相通,北与山会平原南北向诸河道连接,则河河相连。运河在鉴湖与平原河流之间起了贯连调节的纽带作用,既有利于鉴湖向北排水,又有利于平原南北向河流间的横向调节水量,对山会平原的排涝灌溉发挥了积极作用。

  萧山境内运河地处水稻地区边缘,运河外为粉砂土质,属沙地、盐碱地,运河内为黏土、亚黏土质,为熟地、稻区。运河的地理位置可以印证当时开挖运河与农田灌溉有着紧密联系。

  贺循开挖西兴运河的时间史载不一。《嘉泰会稽志》记载为西晋永熙至光熙(290~306)间,1987年版《萧山县志》记载为永康年间(300~301),姚汉源撰《浙东运河史考略》认为可能在永嘉元年(307),运河或始开于此时。据查,贺循在晋永嘉元年(307)二月至九月任会稽内史,由此推定,姚汉源说的永嘉元年(307)始开挖运河是正确可信的。

  由于贺循内史任职期仅为半年多,所以贺循当时所凿运河不全是现在所说的西兴运河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段,譬如西未至西兴,只是到城厢牛脚湾南门江口,东未到曹娥江,这是很有可能的。

  南门江,也叫潘水,是浦阳江别名,历史上是浦阳江的出水口之一,通钱塘江,西晋时运河可能仅开挖至牛脚湾南门江口。推测为更靠近杭州,是后人将运河延伸至西陵。从南朝齐时运河西有西陵埭推断,将运河从牛脚湾延伸至西兴的时间在东晋的可能性很大。有关史料记载东晋挖运河,恐是指西兴段运河挖于东晋。

  开挖时,应当采用了人工开挖与自然河道相结合的办法。萧山段运河,西兴至衙前为横河(东西向),河面不甚宽阔,且两岸比较有规则,疑是人工开挖而成的,而衙前至钱清为直河(南北向),河面较宽且不规则,当是自然河浜组成。

  从西兴至衙前段运河两岸遗迹看,有的地段存在着南岸低北岸高,即南堤低北堤高的情况,由此可断,当时开挖运河将大部分土方堆筑在北岸做堤坝,以防御钱塘江洪潮侵袭。长山至坎山段运河,紧挨北海塘,运河北堤外就是钱塘江,历史上屡遭洪潮冲毁。

  堰埭闸驿  由此应运而生

  透过堰埭、水门、闸、纤道等漕河建筑物,我们可以看到西兴运河的建设与发展过程。

  埭  西兴运河通航初期,西陵设埭(埭是拦河坝,堵水的土堤)。西陵埭为浙东运河第一埭,位于钱塘江与浙东运河交汇处。今西兴城隍庙立有“浙东运河之源头”的石碑。当初的西陵埭,很可能是用人工牵拖船只的,只能拖一些小船。用人力拖船过埭的办法,费力费时,还造成埭内外船只积压,事半功倍。

  牛埭  南北朝时,西兴运河出现牛埭(原人力拖船的埭改为了牛拉,用牛拉的埭叫牛埭)。

  南齐时(479~502),钱塘江即位于吴兴和会稽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有四个比较著名的牛埭,其中西陵埭(后来之西兴堰)与柳浦埭(在钱塘江北岸,江岸柳浦埭至杭州候潮门旧有运河名里河)为浙东水运要道上的一组渡口。

  西陵埭,陈代又名奉公埭,似废于唐时,唐末已不见记载。这恐怕与唐代大规模兴建海塘有关。唐代兴建海塘时,废埭坝筑堤塘,此堤塘即为北海塘,因位于萧绍平原之北而名。堤塘比埭坝高大,防洪潮能力相应提高。

  堰  唐代大规模兴建捍海塘,后称为北海塘、后海塘。唐代兴建海塘时,废埭改堰(堰壅高水流,“雍水谓之堰”)。

  西陵堰,兴建于唐代中后期,是西陵埭的改建工程。西陵堰,唐咸通十五年(874)设置了“西陵堰专知官”,西陵镇设置了“西陵镇遏使”,足以证明当时西陵堰、镇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钱清堰,是北宋西兴至明州(宁波)的七堰之一,地处萧山与山阴的交界处,和西兴运河与西小江的汇合处。嘉泰元年(1201)提举浙东茶盐叶甄别建新堰,为南北套堰。

  水门  在西兴运河的外江运道口筑城置水门(水门为木制或铁制棂窗,可上下启闭通船),五代钱镠之所为。西兴城设有水门,水门内连运河外通钱塘江,是江河之间的航道门户。西兴城是水利史上滨江城市防洪御潮的典范。

  城厢旧时有城垣,为萧山第三城,《嘉庆一统志》记“周一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一尺”。所建何时不明,恐也有水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县施尧臣重筑县城,开陆门5座,水门3座(东门叫派入三江,南门叫清比朗宫,西门叫越台重镇)。水门通运河、南门江,行舟楫。南门江上的水城门,曾设吊桥,守卒拉索启关。

  闸  西兴城置水门后,钱塘江潮水涌入运河“无复遮捍”。咸潮倒灌内河,带来大量泥沙和咸水,致使河道淤涨,农作物灌溉受损,且退潮后内河水外溢流失,水位降低,影响航运。以此为鉴,后人便将水门改为水闸(闸是一种用门控制水流的水工建筑物)。

  为阻截钱塘江洪潮继续趋内,北宋景德三年(1006)知越州王砺在西兴与城厢的运河之内建成两座水闸(浑水闸、清水闸),这是《嘉泰会稽志》西兴建闸的第一次记载。嘉定十七年(1224)汪纲重建。西兴闸,至元、明则毁,后改为堰,名大堰。万历十五年(1587)县令刘会修筑西兴石塘时,改建大堰为永兴闸。永兴是萧山旧名,闸称永兴,谨此纪念。闸较大堰稍向里,因位于西兴运河之首,故又名龙口闸。永兴闸,不仅是西兴运河的内外节制闸,也是萧绍平原排涝灌溉的枢纽工程。

  渡  钱塘江渡越国时称浙江渡(渡口,是船只摆渡的地方),位于钱塘江南的范港渡口,是越西之重要津渡,史称固陵港。

  钱塘江渡唐代成为官渡。宋代钱塘江官渡有两处:一为浙江渡,北岸在杭州候潮门外浙江亭江边,亭北即六朝时柳浦埭所在,南岸为西兴渡,西兴渡位于西兴。二为龙山渡,北岸为杭州六和塔(月轮山)下江边,南岸是渔浦渡。宋时渡口有专官监察。浙江(亭)、西兴两处是由中央专差武职官1员,任期1年。

  明万历《绍兴府志》载,西兴渡为钱塘江东岸主要渡口,有官舟,水工24人。清代渡口管理仍为严格。据康熙《萧山县志》康熙中总督刘兆麟,因渡夫不法,立碑禁约。

  纤道  西兴运河南畔的行船背纤的通道,名纤道,又名官塘、纤塘、纤路,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由当时的会稽观察史孟简筹划创筑。康熙《绍兴府志》记载:“官塘,即运道塘,在府城西十里,自(山阴)迎恩门起至萧山,唐观察使孟简所筑,明弘治中知县李良重修甃以石。”

  官塘修缮,清以前是官办,清始为民办。纤道石板长1.5米~2米,宽0.5米,临水面大多用双连石砌起,两面临水而砌起的则称为“水官道”。古纤道,古人喻其为“白玉长堤”,今人誉为“水上长城”。

  驿站  萧山故地,春秋时期无驿站。唐代有西陵驿、渔浦驿、梦笔驿三个驿站。宋代除西兴驿、渔浦驿、梦笔驿、钱清驿4个驿站外,增加了候春亭(东门)、临川亭(县西北90步)、萧山馆(县西北120步)、驻旌亭(县西12里)4个亭馆,共8处。

  西兴驿,位于浙东运河尽头,今西兴街屋子桥和古仓桥之间的浙东运河南岸,古地名“驿码头”犹存可证。唐以前名西陵驿,五代改西兴驿,宋代亦称日边驿,明代驿谓馆。

  梦笔驿,位于城厢觉苑寺旁。驿名出自南朝齐、梁间文学家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典故。因而觉苑寺又名江寺,传为江淹故居。梦笔驿位于县治所在地,成为萧山的中心驿站,人来客往频繁,又称萧山县驿。梦笔驿的潮,来自绍兴三江口,经萧绍运河,逆流而至,陆游多次憩梦笔驿,有诗“千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枕边和”“晚笛随风来倦忱,春潮还雨送孤舟”可证。

  明万历间,梦笔、渔浦、钱清三驿俱废,仅存西兴驿。清光绪年间大清邮政开办,驿站的历史使命完成。光绪十余年萧山城中始设邮政局,至宣统三年(1911)驿站全裁,文报民信均邮局递送。

  桥梁  西兴运河水网如织,桥梁众多。大约明代之前,当用木材、毛竹搭接成桥,就地取材,简易却不耐久。明清时期,大多改建成条石桥梁,例如西兴街道境内的太平桥、屋子桥、资福桥、会馆桥,板桥、小岳桥,城厢街道境内的万寿桥、市心桥、仓桥、梦笔桥、东旸桥、陈公桥、凤堰桥、回澜桥,新塘街道境内的姑娘桥,衙前镇境内的新林周桥、八字桥。这些石桥纵横起伏,桥型有平桥、拱桥、梁板桥等各异,壮观大气,坚固耐用。

  水上要道   带动文旅繁荣

  始凿于西晋的西兴运河,是萧山、会稽、山阴三县的水上要道,起初仅用于农田灌溉,当时河道狭小,尚不能通大舟。南北朝时,会稽郡为经济要区,水路行旅繁忙,西陵设置牛埭,显示河渠略具规模。

  隋唐时,北有京杭大运河,南有西兴运河,漕运更为频繁,进入了漕运发展的巅峰阶段。漕河的渡、河、塘、驿四项工程均纳入官办范畴,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中的重要设施。浙东唐诗之路,从杭州出发,经萧山、绍兴,自鉴湖沿曹娥江南行入剡溪,溯源而上,经新昌沃洲湖、天娆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瀑布为止,是唐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旅游要道,曾留下数量众多的诗篇。

  与杭州隔江相望的萧山,占钱塘江天堑之利,仗浙东运河首埠之便,济渡浙江,沟通两浙,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中转地。西陵、渔浦是由杭州到萧山后的两个重要中转驿站,分别经西兴运河、西小江再往绍兴。其中驿站在唐诗之路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宋始有“运河”之称。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城市人口增多,航运繁忙,为漕运需要,多次整治、疏浚西兴至萧山段河道。

  元代以后,西兴运河以及浙东运河远不如南宋时重视,但仍长期维持不衰。

  明代运河又经过多次疏浚,其主干河道一直基本稳定。明中叶绍兴三江闸建成,江海塘加固完善。萧绍运河为东西骨干,大小湖泊与众多河道为南北网络,形成运河水系,河湖水体分散,船只水运四通八达。

  清代后期,宁波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民国汽车、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引入,形势发生变化,运河虽未全失作用,但投入整修管理的人力较南宋是由下降而衰落。

  现今西兴运河,西起滨江区西兴街道,向东偏南流经萧山区北干、城厢、新塘、衙前等镇街,至衙前后折南进入绍兴市钱清镇与西小江汇合,又向东抵上虞区曹娥江,再向东接姚江、甬江,直达宁波港通东海,成为著名的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南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文化 影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周刊
萧绍运河的前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