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物皆可搭”、低糖社交、默契断联、不问隐私……

为何年轻人会爱上“轻量化社交”

  一群野外徒步的年轻人聚在一起

  “搭子”们在一起看演唱会

  因为身处异国,一群留学生也渐渐熟络起来

  ■文/记者 王美琳  

  图/记者 俞钦洋 王美琳

  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轻量化社交”。

  和“演唱会搭子”拼房、拼团游,事后便解散群聊;“研友”加油打气、组队练习,却对彼此的报考信息并不深聊;不想麻烦亲戚,哪怕在一个城市也很少见面……

  少了深层次的情感羁绊,只求轻松、愉悦、简单,不难看出,当代青年社交的量感更轻,就像流沙一样聚散,也像低糖奶茶一样清爽。

  为何年轻人会爱上“轻量化社交”?这种新的社交方式又有哪些新特点,反映了哪些新需求?且让我们一探究竟。

  交朋友就像吃快餐——

  一拍即合、随时抽离、拒绝绑定,只有见面时情感浓度达到峰值

  所谓轻量化社交,是相对于传统社交的一个概念。

  如果说传统的社交模式是萧山“十碗头”,九菜一汤,有讲究有顺序,那么“轻量化社交”,就是麦当劳、肯德基,最大限度简化繁文缛节,主打的就是一个“浅尝辄止”、方便快捷。

  而社交网络,则是点快餐的小程序,跨越时间、空间障碍,快速匹配同类,定制个性化套餐,很快就能“填饱”社交需求。

  正在读大二的萧山姑娘陈曦,没课的时候,喜欢到处飞,赶着去看演唱会,也喜欢在网上找个“搭子”。“我身边的朋友看演唱会的不多,追的星也不一样。但网上有那么多网友,在超话发帖,或者小红书带个tag(标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人。”陈曦表示。

  抢到票的那一刻起,她就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有没有7月12号到15号在南京的?我来看演唱会,蹲一个同行姐妹。”帖子发出去才半天,已经有十多个网友热情回复:“我晚一天到,可以先聊聊看,对脾气就一起玩”“我也是来看演唱会的,酒店还没定,要不要一起拼房”“结束时间太晚了我也想搭伴”……

  而陈曦就像一个目的性明确的“面试官”,加联系方式、聊天、综合对比,最终确定自己心中的目标人选。

  像陈曦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3名青年进行了有关社交状态的调查。77.4%受访青年觉得“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而进一步分析发现,00后受访者认为越来越普遍的比例更高,为81.9%。

  00后留学生小蔡,最近在放暑假,回国返杭后便迅速加了几个社群,“羽毛球群”“爬山看日出看流星雨群”“没事探店群”,认识了不少“好群友”。只要想出门,就在群里招呼一声,很快就能组局成功。

  小蔡打趣,虽然彼此是“可有可无的网友”,但是他很享受这种方式。“我是留学生,平时都在国外,其他人平常也有工作,所以平时并不怎么联系,只有在见面玩乐的时候,感情浓度是最高的。”

  而他的“球搭子”也深表认同,他表示,自己平日里工作很忙,这种特定的交友方式,反而让关系变得简单。“职场里要经营上下级、同事关系已经很累了,几个球友,不想搞得那么麻烦,只要周末能随叫随到,平日里互不打扰,就是最好的状态。”

  不难看出,“轻量化社交”是一种社交更随意的状态——只想跟特定的人围绕特定的事情形成特定的交往关系,看重交往提供的单纯功能和即时性的情绪价值,可以随时抽离,拒绝深度绑定,主打一个“随缘”。

  “三分糖”社交更清爽——

  重隐私、划边界,用无形的社交幕布,将个人完整信息遮蔽起来

  随着访问的深入,记者发现,在轻量化社交中,青年们格外注重个人隐私。

  陈曦回忆起自己的韩国之旅。“因为要在韩国待上四天三晚,我担心安全,就想找几个‘搭子’一起看演唱会,一起玩,后来真的就找到了,度过了很难忘的四天。”

  四天三晚,四个互相不认识的姑娘,看演唱会、同吃同住、逛街打卡,和亲密的朋友无异,“那几天,大家聊得很开心,但是只聊追的明星、网络热点新闻,话题很少落到自己身上。”

  韩国之旅结束,大概是明白之后不会再有交集,姑娘们默契地结清自己的钱,飞回了自己的城市,彼此都很有默契地遵循一种社交规则——互相尊重、互不打扰。

  直到现在,陈曦对于她们在哪里就读、工作等情况,都不甚了解。“因为要订机票、入住酒店,所以我也只知道她们的姓名、年纪,但是更隐私的信息我不会去问,感觉有点冒犯。我也不愿意去说太多自己的事情。”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曾经指出,轻社交的特点是松弛感,“边界感就是为了松弛而划定的,用一道无形的社交幕布将个人完整的人格化信息遮蔽起来。”而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也显示,重视边界感和私人空间,是年轻人选择“轻量化”社交的主要原因。

  从“隐私感”角度来说,小杨很认同“轻量化”社交。她是浙江工业大学的一名在读大学生,每逢过年回家,她就会接受一次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说教”,愉快的心情瞬间降到冰点。

  “以前高中的时候,亲戚们告诫我要考一个好大学这样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上了大学,对话就变成了问我有没有对象,绩点怎么样,实习去了哪里,每次我都好想逃走。”她坦言,自己很不喜欢这些问题,认为触犯了自己的隐私底线,觉得很不舒服。

  对此,正在某互联网企业实习的小侯也深有同感,作为一个“社恐i人”,他有意将自己的社交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跟熟人保持一定距离,同事约他去唱歌、聚餐,他总借故推脱。

  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社恐”,是在抗拒、逃避深度社交带来的“负反馈”。“同事们出去聚餐,肯定会聊家庭、收入、对象之类,而且如果有领导在就更麻烦,一方面我要琢磨高情商说话,另一方面我还得接受大家对我的隐私盘问。不像我的游戏‘搭子’,如果聊不来也不要紧,换一个就行了。”

  面对传统关系的“黏腻感”,对自主空间的“侵占”,年轻人们渴望摆脱束缚,建立一种更清爽的社交关系,就像一杯三分糖的鲜奶茶。

  在这样的轻量化社交中,没有高糖分的“负担感”,不需要过多透露自己的隐私信息,自然也就不会有不舒服的社交关系带来的不安与焦虑。

  追求“半熟”的年轻人——

  低成本社交,麻烦也不少,

  调适好弱关系和强关系才是王道

  在传统关系里,在老萧山人心中,他们追求“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宴酣之乐,在意“儿孙绕膝、家人团圆”,在亲戚朋友中收获情感支持。

  萌萌是“新萧山人”,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与“老萧山人”的不同。前不久,租房的水管裂开了,她打电话给房东,房东马上喊来自己开五金店的表弟来修,对方二话不说就来了,吭哧吭哧忙活一下午。

  在房东看来,麻烦亲戚朋友很正常,关系就在“麻烦”里不断紧密,情感就在“麻烦”里升温。

  可在萌萌看来,自己绝不会这样麻烦自己的朋友,“我宁愿花钱请陌生的工人来修,也不想欠熟人的人情。”

  像萌萌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如果说父辈的社交像是一条预设的铁路,围绕地缘、亲缘、业缘展开,那么现在更年轻的数字一代,他们的社交更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流,没有确定的路线,面对的是无尽的不确定性、强流动性。

  能捕捉到玩得来的伙伴,以舒适的方式陪伴彼此,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这种半熟不熟的社交方式,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筛选就是“高成本”的。就比如瑶瑶,出游之前,还要经历一番漫长的“找搭子”之旅。有时候,因为“旅游搭子”的临时变卦,她还被迫取消了旅行计划。

  她说:“找搭子就像开盲盒,情绪和钱包提前透支,收益和风险并存。有一次去贵州,我的‘搭子’当天直接失联,晚上才回复我说和师姐约饭了。我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是临时搭伙,大家素不相识,任何违约都是没有成本的。”

  的确,传统的社交关系,是建立在“熟人社会”近距离观察、系统性选择中的,楼道里、小区下,随便一打听,就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而互联网上的朋友则缺乏“背调”,就像开盲盒,社交质量参差不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轻量化社交成本也不低。

  除此外,轻量化社交,也并非排遣社交孤独的解药。弱关系和强关系本身就是情感调适不可缺的部分,特别是对于独居青年、职场菜鸟来说,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加速剂”。

  “新萧山人”萌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时候,她也会主动和邻居互动,参与社区事务。“我现在上下班,都会主动跟邻居阿姨唠两句,老家的特产也会给对方尝尝,阿姨跟我很熟了,我不在的时候会帮我看看门,还教我怎么烧菜。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也是社区的一分子,没那么孤独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万物皆可搭”、低糖社交、默契断联、不问隐私……~~~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教育
为何年轻人会爱上“轻量化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