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亚琼 吴妍璐
“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一辈子的目标!”眼前,这个嗓门洪亮、讲话中气十足的老人叫李均仲。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渐成长为高级农艺师,他俯身在耕地之中,把岁月和热诚揉进泥土中。
退休后,他始终保持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爱,利用长期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发挥余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农服务、甘于奉献的热血风采。
酷爱钻研
30余年倾心为农服务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李均仲从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顺利毕业,因缘际会下,来到湘湖农场从事蚕业生产及技术推广工作。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与我一起分配到农场的几个毛头小伙,我们在做好常规工作外,还接受了一项新挑战:饲养蚕桑新品种。于是,我们就一边养一边摸索,遇到蚕桑病虫害,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李均仲说。得益于之前的求学经历,再加上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1969年召开的萧山县春季生产总结会上,李均仲和同事们饲养的蚕桑新品种作为高产高效的典型进行了介绍推广。
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李均仲相继调至欢潭公社、临浦区农技站任职,致力蚕桑发展。彼时,正值萧山大力示范推广蚕桑阶段,工作中李均仲信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交通并不发达的20世纪70年代,基本靠两条腿走村入户,调查农户饲养品种、饲养量等情况,指导农户如何预防蚕病提高产量,促进农户增收。此外,他还在发动农户种桑的同时,拓宽思路因地制宜指导农户种植茶叶、果树等。
1980年,李均仲调入农业局林特科工作,对萧山蚕桑种养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户应用新技术、种植新品种,他虚心向专家取经请教,认真了解掌握农技新动向、新问题,并继续学习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专业前沿知识。1993年9月,李均仲评聘为高级农艺师。其间,他带头制订了全市蚕桑生产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并先后主持完成桑蚕高产攻关试验、浦阳江外滩桑园速生高产技术探讨、青梅高接换种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多项科研成果,撰写发表《桑树施肥》《实生苗培育、桑园一步成园栽培技术》《强化920应用桑树的初报》等论文。特别是在传授育苗栽桑技术,巩固提高海涂桑园产量和一步成园发展新桑园技术等方面作出较大成绩。
发挥余热
倾情奉献晚霞别样红
技艺傍身后,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职时,李均仲根据工作需要,认真抓好镇街农技队伍管理工作,并提出建议希望开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绿色证书”培训。该建议被采纳后,每年通过大量的技术培训,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李均仲还认真抓好送农技下乡和科普活动组织协调工作,并身体力行带头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04年,李均仲从岗位上退休下来后,婉拒了几家企业的高薪聘请,却依然没有停下为农服务的脚步。受聘为农业局行风监督员的五年时间里,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发挥民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提升农业服务质量出谋划策。平日里,只要有农户碰到棘手问题,电话那头的他总是不厌其烦予以讲解,需要实地了解的,骑着自行车坐着公交车他都会欣然前往。农户们说:“他的讲解既有理论的高度,更带有泥土的味道,我们都听得懂,也爱听。”
与此同时,李均仲还发挥年轻时喜欢文字及摄影的特长,在萧山老年大学建校二十周年之际,为编辑《晚晴灿烂》文字照片集倾心尽力。“当时为了拍出高质量的照片,我还自费买了一台索尼相机,这本文字照片集中就收录了我的不少作品。” 李均仲说。在日常拍摄实践中,他发现摄影是一个发现美、记录美、传递美的过程。“当镜头对准社会的变迁,当快门揿下精彩的瞬间,摄影就成了一种使命的传达和责任的担当。” 李均仲说。之后,只要一有空,他就喜欢背着“行头”,穿梭在萧山的山水之间,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萧山的美景和乡土人情,为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留下珍贵的图片资料。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摄影不仅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拿起相机,与其说是追求美,还不如说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记录家乡的发展,反映国家的昌盛。” 李均仲说,人生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使命,但不能忘的是要始终充满激情和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