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特殊孩子多开一扇窗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暑期,各类夏令营活动又热闹了起来。在萧山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操场内,一个特别的夏令营——残疾人青少年暑期训练营也即将步入尾声。

  正如训练营的名字一般,参加的12名孩子都很特殊,大多有听障、视障或肢体障碍等。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3岁,最小的9岁。

  一个月的训练营里,由专业老师悉心执教,设置了短跑、铅球、跳远、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的体能和技能训练,以一天两练的形式,全面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训练是有目标的。训练营结束后,学员们将参加杭州市残疾人青少年田径比赛,如果表现突出的话,将接受更高级别的专业培训。

  对这些特殊孩子来说,参加这个训练营,是他们一次难得的机会。

  去年,“00后”萧山姑娘姚依楠拿下了亚残运会跆拳道女子K44项目的冠军。由于意外导致右手功能不完全,没有力气,不会活动,姚依楠被诊断为肢体三级残疾。被迫成为“左撇子”的姚依楠,并没有因此丧气。2018年,姚依楠被选中参加区全民运动会残疾人组田径比赛,赛后被省队选中去田径队专职练习田径项目。就这样,体育成为了姚依楠人生路上的一扇窗。

  姚依楠的成功,让更多人看到了特殊孩子成就自我的一种可能性,也激励了不少特殊家庭重拾信心。

  笔者了解到,萧山区残联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全区残疾人青少年暑期训练营,这不仅是为了培养残疾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同时也是为了筛选、发掘残疾人体育好苗子。

  此外,萧山还做了不少其他的工作。首先是在保障特殊孩子的学习上,2020年,萧山将特殊少年(儿童)招生工作,从原先的3到15周岁,扩面至3到18周岁,真正实现了区域和学段的全覆盖,同时通过招生各阶段工作的细化,确保入学率的提升。目前,我区已实现残疾儿童100%的入学率。同时不断增加各类配备感统训练器材、儿童读物、沙盘、蒙氏学具、语言训练卡等资源教室的数量。

  除了学校的专业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也实现了全区“规划”。如区残联及时提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信息资料,并为有康复需求的送教对象定期提供康复器具和康复服务。区卫健局支持做好残疾儿童少年的评估诊断和医疗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合相关学校做好送教上门的医教结合服务等等。

  有人说,每个特殊孩子都是一只孤独流浪的“52赫兹鲸”。因为与生俱来的“特殊”,被迫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融入社会,他们不得不通过长年累月的训练,竭力靠近普通人类的频率。或许,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这些人靠近的时候,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帮助,让他们的这扇窗开得更大一点,更久一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七夕节,感受“中式浪漫”的极佳窗口
奥运场外帐篷的“圈粉”秘籍
为梦想拼搏,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羊毛不该出在猪身上
小心“蜡瓶糖”
为特殊孩子多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