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沈乐 许燕文
“王师傅,我家里的电饭煲坏了,你能不能帮忙看一下?”
“李大姐,女儿给我买的裤子太长了,要麻烦你帮我剪短裤脚。”
“理了头发,整个人看上去精神多啦!”
……
自7月中下旬北干街道江南星城社区开出“星椿龄”民生坊以来,这里成了居民们常来的地方。这里提供的小修小补服务,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为此,不少居民竖起了大拇指:“师傅们态度亲切,价格实惠,家门口的服务实在是太方便了。”
要知道,民生坊的师傅们可不是冲着赚钱来的,他们都是社区聘请的“合伙人”。往小里说,他们均有一技之长,想发挥余热。往大里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参与社区治理,为推动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个人“合伙人”,江南星城社区还召集了不少单位“合伙人”,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大大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那么,“社区合伙人”机制,何以在江南星城社区获得壮大呢?
“社区合伙人”机制生根发芽
逐步形成四类“合伙人”队伍
从前,一说起“社区合伙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社区的党建联建单位。
如今,随着“社区合伙人”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凡是愿意参与社区共治共管共建、愿意为社区发展作出贡献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成为“社区合伙人”。
一年前,萧山区“社区合伙人”计划在北干街道天悦社区正式发布。
之后,我区全面推广“社区合伙人”机制,全覆盖联动党员、居民、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高等院校等多方力量,以资金、人力、空间等资源“合伙”,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美好家园,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完善党建统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
目前,“社区合伙人”机制已经在各社区生根发芽。不同社区根据辖区内的资源,因地制宜,不断丰富着这个机制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北干街道江南星城社区可能是在这个方面探索得比较深入的。
江南星城社区位于北干街道西北角,是一个大规模融合型社区,下辖江南之星和江南国际城两个小区,总人口1.4万余人。其中,多数居民为新杭州人,流动租户也较多,对社区周边环境不了解、邻里关系陌生等难题成为他们融入社区的“拦路虎”。
同时,在平时的治理中,资源缺、人才缺、优势缺的“三缺”困境也一直困扰着社区。
为了破解这些问题,江南星城社区启动“社区合伙人”机制后,已经逐步形成了由机关及联建单位组成的“党建+合伙人”;由社区党员、居民群众组成的“公益+合伙人”;由商家、个体经营者组成的“事业+合伙人”以及由小区物业、业委会、业主代表组成的“治理+合伙人”等四类“社区合伙人”队伍。
为了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治理中,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立红和同事们成了一个个有心人,经常在与居民的聊天走访中,发现居民的技能,然后把他们发展成为“社区合伙人”。
在党建统领下,社区通过链接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将居民从“地域共同体”整合为“利益共同体”,从而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多元共治新体系。社区的活动多了,服务广了,居民的凝聚力更强了,基层治理焕发出蓬勃的动力。
“‘社区合伙人’,就是让能量更大一点,让服务的领域更广一点,让能办成的民生实事更多一点。”张立红表示,“社区合伙人”不仅推动了基层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也增强了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有效破解了“小马拉大车”的治理难题。
个人“合伙人”
修电器、理发、裁剪……为民服务的热心人队伍不断壮大
62岁的王若生退休前是杭州市电力系统的一名技术人员,电灯、线路、开关、插座等电路方面的故障,他都能解决。家里的小电器坏了,他也会自己动手修理。
王师傅经常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内下象棋。张立红和居民们闲聊时,无意中得知了他的技能。“居民们平时想修小家电,却苦于找不到地方,您能不能发挥余热,为社区做点好事?”张立红问王师傅。热心的王若生一口答应了下来。
如今,每周二下午1点左右,王师傅会在民生坊驻点,为居民提供咨询维修服务。社区还做了一块宣传牌,把他的名字、电话及服务内容挂在墙上,便于居民了解。
有居民拿来了故障电饭煲、电熨斗等,王师傅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还有居民特意向他请教家里该购买什么样的电器设备。有一次,社区办公室因电线短路而停电,工作人员也是找王师傅前来救急。
“多亏小区里有王师傅这样的专业人员,家里电路出现故障也不怕了。”听着居民的表扬,王若生笑着表示,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就会持续为大家提供服务。
除了王师傅,民生坊里还有擅长缝纫的李陆梅和理发师李月芬。发掘她俩的也是张立红,过程同王师傅如出一辙。
李陆梅是第三方派驻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人开朗热情。也是在一次聊天中,张立红听说李陆梅开过20多年服装店,手艺好,动作又快,做出来的衣服深受顾客欢迎,口碑很好。
张立红随后向李陆梅发出了“合伙人”邀请,李陆梅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她还从家里搬来了一台缝纫机,拿来了剪刀、纽扣、针、线、尺等全套工具和材料。
听说家门口设了个缝纫摊,不少居民拿了衣服前来修剪。缝纫服务采用“公益+低偿”的形式,衣服大改小、改裤脚、改腰围等只收8元,比市场价格便宜不少。而对于李陆梅来说,她更看重“社区合伙人”的身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也很有成就感。”
民生坊还有一个角落是留给李月芬的,这里摆着一张椅子,墙上有一面镜子。每天下午,李月芬都会随身携带理发包,为居民们提供理发服务。收费也比外面的理发店便宜得多,只收15元一次,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只收10元。
另外,居民程阿姨也加入了进来,免费教授居民钩织坐垫、杯套,编制手链等小工艺品。至此,民生坊也从提供基础的缝补、修理服务,扩展到开设“手工达人小课堂”,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多种需求。
单位“合伙人”
推行公益+普惠的收费方式,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江南星城社区,有多家社会组织、企业单位也加入到“社区合伙人”的队伍中,向居民提供的服务包括托育、兴趣班、邻里交流等。服务人群拓展到全年龄段,真正做到了幼有所学、老有所乐,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
位于江南之星小区西侧的邻里中心,面积47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装修温馨,书香满屋,是一处专为江南星城社区居民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间。
社区把这一场地交给杭州市滨江区谷雨公益发展中心来运营,采用公益+普惠的收费方式,为居民提供阅读交流、健身、文化兴趣课、暑托班等服务。
邻里中心设有一间乒乓球室,里面放着两张球桌,墙壁上贴满了宣传海报。一到晚上,居民们相约着来打球,清脆的击球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这里还是阅读的好去处。邻里中心的图书借阅与萧山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全面打通,5000余册书籍让爱书人心生欢喜。周一至周六下午2点到晚上8点,只要想看书,哪个时间段过来都可以。有居民还把这里当成会客厅,家里来了朋友,就会一起到邻里中心坐坐聊聊。
邻里中心还设置了3个教室,居民有需要时,谷雨公益中心会帮忙链接各方资源,开设绘画、围棋、书法等兴趣班,为让利于居民,费用要比外面的培训机构低很多。
前阵子,根据居民需求,邻里中心还推出了瑜伽、合唱团、八段锦等课程,很受居民欢迎。今年暑假,邻里中心还开出了暑托班,大大缓解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谷雨公益中心还与浙师大、杭师大的学生志愿者合作,每周五都会为孩子们开展绘本阅读公益活动。
“邻里中心就是居民自己的家。作为‘社区合伙人’,我们把满足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能够为社区发展助力,我们也很开心。” 谷雨公益中心站长告诉记者。
与谷雨公益中心一样,申辉环境、天明教育基金会等单位也是“社区合伙人”。申辉环境除做好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以外,还配合社区开展元宵节、植树节、世界读书日、世界环境日、六一儿童节等活动,并积极参与社区暑期假日学校课程,寓教于乐,向小朋友们科普垃圾分类的知识。
天明教育基金会与社区联合开展了“星小宝走萧山”主题研学活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走进萧山,了解萧山。通过开展未来科技、历史寻根、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行中思,进一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