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风吹过,心起涟漪

  文/轻 木

  在《最初的岁月》一文中,余华说到了写作。他最初写小说,目的仅仅是为了不再从事枯燥的牙医工作,而是想调到县文化馆去,因为据他观察,文化馆上班比较自由。他说:“我喜欢的是比较自由的工作,可以有想象力,可以发挥,可以随心所欲。”这篇自传性质的散文,叙述了他年少时期的生活经历、喜欢文学的缘起以及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心路历程,同时阐述了与故乡海盐难以割舍的亲密关系。我读《山谷微风》,一开始是顺着页码读的,读到这一篇时稍稍有些后悔,应该打开书就读这篇——事实上这一篇是这本书的骨骼,它浓墨重彩的童年书写构成了余华新推出的这本散文集的主题。而书中其他篇什,则是血肉,它们使主题变得丰满、鲜活。

  《山谷微风》一书收录了余华今年年初寓居三亚期间写下的以童年为主题的12篇散文,同时精选了他1984年以来创作的与童年有关的17篇散文。我们有理由把这本书看成是作家余华的一部童年志。书中,余华几乎全景式展现了自己年少时在浙北小城海盐的生活图景,和小伙伴一起偷蛋糕,为躲避父亲追打而踩坏农民的麦子藏到麦田里,巧妙地偷父亲香烟而不被发现,装病,和哥哥打架,跟着货车司机去上海长见识却被迫做了一回装卸工,同学会说上海话而自己不会说因此自卑等等。

  亲情是童年最美好的歌谣。余华写父子之间的感情,只用一件小事就完美演绎了父亲对他的爱。一天,身为医生平时忙碌的父亲借了医院里唯一一辆自行车,带着他在医院转了一圈。原因是有一次他看见父亲骑着自行车出现在街上,而哥哥就坐在后座上。“这情景让我伤心欲绝,我感到自己被抛弃了,是被幸福抛弃。”而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为了弥补小儿子,专门抽出时间,让余华也坐了一回自行车。

  童年也有沉重的哲学命题。书中,余华一再写到紧张和恐惧。小时候觉得好玩,余华学会了口吃,结果让他后悔不已,因为害怕露怯,余华一见到不太熟悉的人,就会紧张。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成年后的余华认识了一位塞尔维亚艺术家库斯图里卡,这个“曾经的不良少年”从不系鞋带,他解释说不系鞋带表明身心放松,如果系上,表明处于紧张之中,准备随时逃跑。余华写道:“我们也一样,我们的少年里不会缺少逃跑,不会缺少心惊胆战,而且逃跑和心惊胆战如影随形,追随我们一生。”这篇题为《库斯图里卡的鞋带》一文中还有一句话,被印在了书的套封上,“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得选择,只有接受。”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书中,余华写到了儿子漏漏的童年,除了描写父子亲情,他还写了与儿子的“交锋”。余华对儿子进行音乐熏陶,希望儿子能听到“真正的宁静”,精心挑选巴赫的《平均律》、巴尔托克的《小宇宙》和德彪西的《儿童乐园》给儿子听,结果却被孩子外婆所放的一首儿歌《小燕子》打败。余华只得向现实妥协。当儿子处在人生第一个叛逆期,几次把母亲气哭,余华安慰妻子陈虹说:“将来你的孙子会为你报仇。”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哲学,爱会轮回,痛也会轮回。看清了这一点,人生就会少一些焦虑。

  有人说,不写小说的余华才是真正的余华。这句话不妨换一个说法,写散文的余华,才是真正的余华。余华在他的散文中通过对生活的日常描写,为我们呈现有韵味、深入人心的感悟。他向读者袒露自己的人生故事,抒写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既说出了有趣的欢愉的生命体验,也说出了敏感和无奈的那一部分。“我十岁时展望2000年时,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的情景时,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们的迫害,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令读者在深深的共情中,感喟,并自省。

  一阵风从山谷深处吹来,那是三亚冬天细微的风,带着暖意,轻轻拂过余华,也吹拂过我面前的书页,抵达我的内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文化 悦读
   第04版:公益
   第Z01版:朝夕美好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专题
微风吹过,心起涟漪
我是月亮等待的人
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