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丽红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话题始终备受关注。《县中的孩子》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县中孩子们的生活、梦想与奋斗,让我们对这一特殊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此书是部全方位呈现中国县域教育图景的杰作。北大教育学院林小英博士,历时3年,深入6个省份7个县域25所不同层级学校,描述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她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县中,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和梦想。这里的孩子们,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但却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县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清晨,他们在鸡鸣声中起床,赶往学校。在课堂上,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讲,在讨论问题,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放学后,参加各种课外辅导或者帮助家里做农活。他们的生活虽然忙碌而艰苦,但充满奋斗的激情。
县中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老师们却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孩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李老师是陕西省某县一个普通高中的语文老师,同时担任该校的副校长。事实上,县中教师“工作量与工资、职称不匹配”,直接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但还是有教师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到县中任教;有的身患重病,依然坚守在讲台上。
然而,县中的孩子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他们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他们缺乏高水平的教师指导。某县中老师上的一堂完整的高二数学课实录,书中说:“当你耐心看完以后,大概会有两个感受,一是看不懂,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二是知识点相当密集,一个点没懂,后面的内容都看不懂。”知识教学一环套一环,一层叠加一层,学生们不可能在一处停留太久。“此时此刻,你应该能体会到一个‘学困生’的感受,也能理解何为‘学业负担’。”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也给县中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家庭“不健全”,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极困难,屡屡想辍学……在现实面前,县中的孩子更早懂得生活的艰辛。
县域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嵌入太多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二元对立关系,城乡差异甚至对立就是其中很鲜明的一种。这使得县中学生面临更多困难。“普职分流”的政策,成为城乡差异叠加在家庭和代际传承上的典型表现。还有流失优质生源与师资、超级中学强势崛起、“分数为王”的单维高强筛选……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此书让我们看到了县中孩子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也让我们反思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最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