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幼芬
如饥似渴地看完《猫鱼》,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盘点感受记录下来。但事实上,愿望与能力相隔了几个山头,希望孕育成果实,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合拢厚重的书本,那些凝练的思想、真切的人物、丰富的体验、动人的故事,和着时间的浪潮,在我意识的深处,卷成一个多头的彩色线团。一时半会儿,还真理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味道复杂,值得细细品咂。
看《猫鱼》之前,我对陈冲的印象,就是一名成绩斐然的影视演员,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电影人。很少看她的作品,但每次她出镜,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五官普通的脸,与一副骨感的高瘦身躯。我想,她的胜出,不是因美丽的容颜,也不是因妖娆的身材,而是因为独特的气质、过人的品质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吧!
看《猫鱼》之后,我真切领悟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奥义,明白了,几代人的优秀基因,加上广博的学识与深厚的学养,培育出来的一个才情满腹的人,干什么都会熠熠生辉而博得满堂彩的。陈冲,就是其中一例。
这本自传体散文集,直率又细腻地,将祖辈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传神地再现,令人动容,值得钦佩。
喃喃私语一般,陈冲用通透的笔,将血脉代际传承与个人奋斗历程的回忆,絮叨成精彩的文字与图片。往事如烟,却牵动着每位读者的思绪,在历史此起彼伏的乐章中,寻找自己熟悉的音符。
她回忆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就牵引出祖上大量的轶事趣闻,时代的车轮驶入历史的现场,怀旧而浪漫。从童真的视角,她再现了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使药理科研专家的外公受迫自杀的始末,以及此事带给整个家族的深重折磨与集体创伤。她回忆惜时如金的父亲与母亲,在事业上的精进与夫妻情笃,满怀敬畏与仰慕。
她也回忆少不更事的自己,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执拗劲儿,她感恩年少的玩伴与青春的挚友,对自己成长的陪伴与鼓励。她多愁善感,也不失勇敢。爱而不得的初恋,失败了的婚姻,那些胆战心惊与夜不成寐的焦灼,还有对未来的懵懂憧憬,她一一袒露。像是旁白,又如同独白,在叙事的节奏里,弥漫着她真挚与深切的爱,和深厚的善良。
爱,不是来自得到,而是来自感受。无疑,陈冲对人间的爱,是敏感的,她对爱的感受力,很强,她在爱的包围中成长。所以,她是幸福的。
对事业,她也满含深情,那是一种如岩浆般炙热的情感。陈冲形容自己是一只飞蛾,如果有拍片的机会,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扑过去。
她回忆自己孤身赴美,经历许多孤独无望与软弱。她回忆从影多年来的甜酸苦辣,对人物内心世界与外在表达的反复研磨,给她无穷乐趣。她回忆自己执导的影片,合作过的制片、导演与主演等,以及拍摄过程中对细节的不妥协。她对于创作的饥渴与激情,溢于行间,就像他的父母对科学永不枯竭的热爱。
电影,是幻亦是真;电影人,需要不违事实并加以艺术地创作。无论戏里戏外,陈冲直视人性,尊重欲望,以极高的审美,演绎不同风土人情下面人类的共通性,捕捉人性的光芒,滋润与涤荡自己与观众的心灵。这,大概就是她的天赋所在,她专注地投入,不计成本。
都说,中国的女性放弃自己太早了,但她没有。虽然,经历着不可思议的历险,但坚定的她,为品尝自我实现的巅峰体验,甘之如饴,毫不退缩。维克多·弗兰克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陈冲就是虔诚的践行者。
陈冲的笔,温润不失锐利,锐利源于敏悟,源于诚实,源于对世界万物高维度的认知与洞察。她与病重母亲的生离死别,对死亡有了新体悟。她对大自然有一种诗意的崇敬,怀着感念,奔走四处。她迷恋阅读,在骚动与困惑时,从书本中获得安宁与慰藉。她时常翻看自己心灵的地图,在独处中反思自我,看到并永存希望地脚踏实地生活。
她是有忧患意识的,在明星生活的幻梦中,没有丢失自己。她说:“我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是伪劣品。或许,这份不安全感是与生俱来的,它一直都在折磨我的同时鞭策我……我一生的努力都是在企图把自己从伪劣品变成真货。”
优渥的出身,没有裹住她奋斗的双脚,时代的烙印,也没能阻止她奔赴未知的远方。陈冲,是勇敢的。她一直走在觉醒的路上,活出了女性的自我绽放。
取名《猫鱼》,我一眼看,不懂其意,读完才知其深意。猫鱼,是一种捕捞时有幸漏网的小鱼,很弱很小,多被喂食给猫,但就有那么一条,被陈川奇迹般地救了下来,只给一点点水,它却努力地活过好长一阵子。这个故事,来自陈冲的哥哥陈川,一位颇有建树的画家。
“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着,在日常之中,期待奇迹发生。”猫鱼般的人生,需要努力活好当下,也需要时常翻翻旧账,像陈冲一样,在回忆中采撷宝藏——爱与思念,实现或未竟的理想,以及不可思议的未来与抹不去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