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王美琳 通讯员 许灵翀
绿竹如海、碧水荡漾、田庐鸡舍、古宅巷陌……如果说,萧山乡村恰似一幅水墨图,各美其美,那么,文化特派员们的到来,就是以文化为笔,为这幅水墨青山添上一抹亮色。
6月21日,萧山区首批文化特派员出征仪式启动,省、市、区三级共23名文化特派员集体亮相。驻村已有150多天,从初夏到立冬,文化特派员们的“根”越扎越深,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一个个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果实初结。
瞄需求“送文化”
“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乡村始终是观察中国发展的“取景框”。如今,乡村振兴的“东风”劲吹乡野,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涌动在萧山各个镇街。文化该以怎样的方式嵌入乡村,成为振兴乡村的方式?
6月份举行的文化特派员出征仪式强调,要把先进的发展理念、专业的文化力量、丰富的文化资源送到基层,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文化特派员要通过“摸需求”“送服务”“种文化”“立品牌”,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正源源不断送到居民、村民的“家门口”。
“你看小芽儿农场,老村民康养……”7月底,城厢街道湘湖社区的湘守邻里音乐会上,朱虹用琵琶演奏了一曲村歌《湘守》,不少人被“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吸引,也对“社区里来了个文化特派员”感到好奇。
音乐“牵桥搭线”,朱虹很快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了解了群众需求后,她有了个好点子。“湘湖未来社区拥有足够完备的文化阵地,文艺爱好者也有很多,我想要组建一支成人琵琶队,既能发挥我的特长,又能普及琵琶乐理,带动更多人爱上琵琶。”
很快,在街道、社区的积极支持下,琵琶班以湘湖社区为起点,面向全街道开放,首期历时三个月。自9月开始,每周五中午,湘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都会传出有韵律的琵琶弹奏声,居民孙阿姨练得起劲:“我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琵琶,我四岁的外孙女就会坐在旁边看我弹,她也很感兴趣,说长大也要学习呢。”
镜头转到新街街道江南村。“同学们,唱歌时气息从哪里来?”“姿势要端正,嘴角要上扬!”11月15日,江南村艺术课程进校园活动启动,叶子与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合唱《春天在哪里》。而不久之后,这项活动将结合文化特派员、新街小学、协会的优势,充分链接艺术资源,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的艺术课程,搭建一个学习与提升的平台,让学生们感受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在心中种下艺术与梦想的种子。
剪纸非遗传承人沈雅丹,在衙前镇杨汛村带领着村民学员,“剪”出了电影里的光影世界、村庄幸福生活图景;萧山区青少年宫主任徐娃带上编剧,决心为所前镇三泉王村的乡村故事打造特色舞台剧本;区文化特派员、区融媒体中心总编室记者陈晖,将《红山记忆》文化讲堂带到红山农场同舟社区……
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服务供给,让基层文化越来越繁荣。据了解,在区委宣传部牵头指导下,目前全区派驻的省、市、区共23位文化特派员,已基本完成当地文化调研、群众文化需求梳理和文化项目谋划等基础工作,大部分已助力基层文化建设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树品牌育人才
“种文化”让乡村内生动力更澎湃
除了“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也就是说,在这两年里,文化特派员不仅要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更要思考如何把当地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挖掘、提炼、转化、落地,从而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实现长效赋能。
初见戴村镇沈村村,正值初夏,省级文化特派员沈朝方在村里走访调研,感受“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夏景。他说,这是一个只待点亮的文化地标。
从小满到小雪,任期已过去四分之一,沈朝方已经交出了云石山房美术馆这个作品。这是一个聚焦沈村村、戴村镇特色的“乡村米其林”,未来,依托云石山房的“窗口”效应,这里将承办多个国际化标准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放映活动,同时“串珠成线”,打造艺术市集、乡村电影节、美术馆、艺术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等多个业态……
除了创意十足的文化品牌、项目,人,也是“种文化”的关键一环。
宁围街道新安村的居民,过去曾是村民。自从搬进了钱江世纪城这个“萧山CBD”,这里的人享受到了物质条件提高带来的幸福,同时,也有精神上的小失落和不习惯。
“由乡村到城市需要平稳过渡,我希望能通过文化、教育的力量,帮助居民重塑认知,打破文化生活、心态隔离状态。”区级文化特派员何颖丽说。
在镇街支持下,她为新安村提炼出了“潮文化、潮精神”的元素,助力村史馆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与此同时,何颖丽携手“娘家人”——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的师生团队,联手打造“萧技·新安艺德学校”,开办了美食烹饪、插花等各类有趣的专业课程,不少居民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加深了感情,陶冶了情操,对社区的认同感也更强。
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的构想在生根发芽,一支支基层文化队伍在发展壮大,促进城乡深度对话,让乡村找到了新的生命坐标。
譬如,在市文化特派员季靖的推动下,进化镇欢潭村参评国际级乡村,并与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共同拟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文旅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驻南阳街道赭东村的区级文化特派员陈劲林,借助区融媒体中心的“朋友圈”优势,与全区文艺骨干、村级文化能人联动,推出了文化活动平台;来自萧山绍剧艺术中心的楼炬,正着力打造靖江街道靖港村独具地域风格的“善·扇绘文化”品牌……
不仅如此,自文化特派员“出征”以来,区委宣传部不仅为17名区级文化特派员申请落实了每人每年20万元的项目经费、3000元的工作经费,同时印发了《萧山区区级文化特派员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派出单位、各镇街(场)也是他们可靠有力的“娘家人”,全方位做好文化特派员服务保障,积极协同配合,通过多举措、多维度,合力营造出了文化特派员干事创业的最佳生态。
乡村的每一寸田野、青山的每一道褶皱,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的每一场热闹,都让乡村振兴画卷的色彩越来越丰富。接下来,文化特派员们将如何用乡村“共美”推动乡村“共富”,文化的种子又会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