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糕里的代际裂痕与文化韧性

  文/王哲君

  在萧山,年糕从来不只是食物,它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符号。据《萧山地方志》记载,自南宋迁都临安起,当地“捣粿祭祖”的习俗已绵延八百年。老一辈人将年糕视为春节的筋骨:蒸汽氤氲的作坊里,木槌砸向米粉团的闷响、印着三百年福印的年糕、浸在冬水中的“养臭”传统,构成了他们对“年味”的全部想象。而年轻人却在这些仪式前驻足——网购的便捷、超市的现成年糕、对发酵异味的抗拒,让传统成为一道需要费力跨越的门槛。当坚守与质疑在同一个屋檐下碰撞,这场关于年糕的代际对话,折射着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文化阵痛与新生。据2023年萧山民俗协会调查显示,传统年糕作坊数量较二十年前锐减82%,而即食年糕线上销量同比激增340%。

  老匠人的执念:

  木槌里的生命刻度

  “不打年糕,过年就像丢了魂。”在萧山河上镇年糕合作社,七旬以上的老师傅们仍保持着惊人的劳作强度——人均单日捶打米粉逾200斤,布满老茧的双手见证着半个世纪的坚守。他们坚持用祖传的“锥形铁器木桶”蒸制,必须由三人轮换捶打半小时,最后盖上那枚300年历史的“福”字木印。这套工序被机械加工压缩到10分钟就能完成,但匠人们固执地认为:“机器打的年糕没有筋骨,就像年轻人过年的心,浮得很。”  

  这种执念渗透到生活的毛细血管。在徐家潭村的古法作坊里,青石板上刻着祖辈留下的捶打节奏口诀:“三浅一深,九轻一重”。萧山人用冬水“养年糕”的传统,要求每隔三天换水防酸腐,即便水桶飘出脚臭味,老人们仍坚信“酸咕咕的年糕才有灵性”。

  在传统年俗文化中,老一辈对食物的敬畏与执着往往根植于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观念。某些地方制作年糕时,坚持使用自留的陈年米粉,即便米粉因储存不当产生轻微酸味,仍认为“敬祖需用老底子粮才显诚心”。在传统匠人眼中,年糕是时间酿造的仪式:从腊月淘米到正月祭祖,每一道工序都是与祖先对话的密码。当地流传的《年糕十训》记载:“捶打五百次,米魂方苏醒;发酵七日整,地气始相通。”

  年轻人的困惑:

  传统枷锁下的身份焦虑

  “为什么要花三天等一块发臭的年糕?”90后程序员小陈的疑问颇具代表性。他的父辈凌晨四点去农贸市场抢购粳米时,他正熬夜修改代码;家族围坐捶打年糕的夜晚,他在直播间抢购宁波水磨年糕。“机械年糕口感更好,福字用食品打印机就能印,传统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根据萧山青年商会调查,18—35岁群体中,83%认为传统年糕制作流程“低效且不卫生”,但仍有64%会在春节象征性参与家庭年糕制作。

  这种困惑甚至跨越了地域界限。在北方某互联网公司的年终聚会上,当杭州籍员工展示老家寄来的“养臭年糕”时,河北同事王磊直言:“我们过年囤白菜饺子是防寒,你们囤发酸年糕图啥?”这种文化认知差异在电商平台数据中更为直观:京东2023年节令食品报告显示,北方消费者购买速冻饺子的比例是南方用户的2.3倍,而江浙地区年糕销量占全国总量的67%。北京营养师李薇在科普视频中分析:“北方饮食强调热量存储,南方则通过发酵工艺实现食物时空转换,这是农耕文明应对不同气候的智慧结晶。”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文化认同的断裂。当老一辈将“养臭”视为勤俭美德,年轻人看到的却是食品安全隐患;当手工捶打被包装成非遗表演,新生代更愿意为“网红芝士年糕火锅”买单。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家里逼我学打年糕,可我的生活里没有石臼和柴火灶,只有租房合同和外卖App。”这道裂痕,实则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对撞。浙江大学民俗学教授李蔚指出:“年轻人对效率的追求不是背叛,而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价值转向。” 

  和解之路:

  在裂痕处播种新枝  

  转机出现在萧山西山村的年糕工坊。乡贤华立成将闲置农房改造成体验空间:300年历史的石臼旁增设透明厨房,游客既能观摩古法捶打,也能扫码定制3D打印福字年糕;发酵池装上温控系统,“养臭”过程被转化为可视化数据。这种“传统的科技化转译”吸引大量年轻人——00后博主“糯米团子”拍摄的《臭年糕重生记》短视频,让坚守古法的老师傅们理解了“流量”与“流传”的辩证关系。数据显示,该工坊2023年接待游客4.2万人次,其中78%为90后群体。  

  更深层的融合发生在情感维度。宁波江北区慈城镇打造全国首个年糕主题非遗馆,由90后策展人陈露团队运营。馆内不仅展示百年捶打工具,更开发“时间存折”系统:游客体验捶打年糕后,可扫码生成数字凭证,记录捶打力度、时长等数据,累积满100小时可兑换刻有个人姓名的传统福印年糕。

  “老辈的执念不是木槌和石臼,而是想把土地的温度传下去。我们用区块链存证每一粒米的旅程,或许比单纯复刻动作更有意义。”该项目上线半年即获2.3万订阅户,其中海外华人占比达37%。在洛杉矶的中国城,第二代移民张女士每周通过AR技术“参与”老家的年糕制作,她说:“虚拟捶打的震动反馈,让我第一次触摸到父亲的童年。”

  旧物新意:

  文化基因的进化论  

  当古法作坊的老师傅们第一次尝到空气炸锅制作的“低卡年糕”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焦脆外壳下的米香依然醇厚。这场实验揭示了一个真相——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河。萧山农贸市场里,印福年糕与韩式辣酱年糕并肩陈列;电商平台上,养臭年糕作为“非遗盲盒”热销;年轻家庭用捶打年糕作为亲子游戏,让孩童在汗水中触摸土地的记忆。  

  在2024年萧山年糕文化节上,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老匠人用智能手环监测捶打力度,程序员在VR空间重建祖辈的米仓。非遗传承人改良的木槌——槌头包裹食品级硅胶,既保留了击打的力度,又符合卫生标准——成为文化融合的具象化象征。数据显示,采用新工艺的作坊生产效率提升40%,工伤率下降75%,而老顾客满意度仍保持92%高位。  

  年糕的代际战争没有输家。老一辈在年轻人的镜头里看到手艺重获新生,新生代从发酵的酸味中品出时间的哲学。正如民俗学者黄启明所言:“文化韧性不在于对抗变迁,而在于将传统转化为可生长的生命体。”当00后女孩将年糕制作编成代码输入机器人,当区块链上的福印年糕在元宇宙被永久珍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食物的嬗变,更是一个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重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年糕里的代际裂痕与文化韧性
《隐秘的角落》
《第六号元素》
《走进明朝:从严峻冷酷到自由放任》
《父母格差:“拼家长”时代的冲击》
《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
让舌尖跳舞的咖啡新世界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