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伟雄
春日的大地充满生机。这个时候你若在乡间小路边,田野地头里,会看到一丛丛绿油油的野菜从地里冒出来。它们就像春的使者,喝足了雨水后,在春风里轻轻摇曳。对现代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来说,这些地里的野菜可是好东西,清凉解毒,健脾开胃,是天然绿色食品,但对我们经历过20世纪青黄不接年代的人来说,野菜就是救命的粮食。对野菜的回忆也是苦涩的。
回想那个时候,乡村生活贫苦,粮食不够吃,人们常常为填饱肚子而发愁,每当春天来临,野菜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肴”。记忆里,天刚蒙蒙亮,母亲就轻轻叫醒我。睡眼惺忪的我,还带着几分困意,却不得不一骨碌爬起来,因为我知道,晚了野菜可能就被别人挖光了。我们提着用荆条编织的土篮子,拿着镰刀,在晨雾中踏上征途。母亲走在前面,由于饥饿和劳累的缘故,身体十分单薄,但走起路来飞快。我们去的地方在后山沟,那里平时去的人少,植被茂密。在山沟小溪边,母亲眼尖,不一会儿就发现了几棵野菜。她熟练地蹲下身子,用小铲轻轻一挖,一棵鲜嫩的野菜就挖出来了。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挖着,可总是笨手笨脚的,不是把苦菜根挖断了,就是挖得太浅,半天都挖不出来一颗。母亲看我着急的样子,总是笑着过来帮我,手把手教我正确方法。在母亲指导下,我渐渐熟练起来。不一会儿,提篮就有了一些战利品。当清雾退去,天开始放亮,目光所及之处,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村里的男女老少似乎都出动了,他们弓着腰,在草丛中仔细寻觅着。大家都明白,野菜就那么多,全凭个人手脚麻利,倘若运气好,可以采满一篮,而运气不好时,可能空手而归。
苦难的岁月里,野菜也稀缺。母亲总是心怀菩萨心肠,看到哪家有困难揭不开锅,就会让我送些野菜过去。 她常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都有难处的时候,能帮一把是一把。这份源自心底的淳朴和善良,深深地影响着我成长。
回到家后,母亲开始忙碌起来。她把野菜倒在院子里,仔细地挑选、清洗。洗菜的水变得浑浊不堪,里面满是泥土和杂质。经过母亲的一番清洗,野菜变得干干净净,翠绿欲滴。母亲将洗好的野菜一部分用来凉拌,还有一部分则焯水后晾干,留着以后吃。
在挖来的野菜里我认为最好吃的是蒲公英,我们管它叫黄花地丁,这种野菜最好辨认,绿叶边缘有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叶子中间举着金黄的花朵,在绿草丛中格外明显。挖回来的蒲公英揪掉枯叶和泥土杂质,用井水淘洗几遍,放在筐子里控干水,就可以做菜吃了。铁锅里倒上油,葱花姜末,再倒上一点醋,做成汤汁浇在蒲公英叶子上,撒上一些盐,搅拌一下就是一道鲜美的凉菜。只是这类野菜不是经常能碰到的,因为挖的人多,非常稀少。剩下的多是麻雀菜、泥胡菜、苦菜花、曲麻菜,这些野菜煮熟后味苦即涩,很难入口,但为了不挨饿,再苦的野菜也得往下咽。
每当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母亲挖来的野菜,虽然没有诱人的味道,可我们为了安慰母亲,仍表现出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从未和母亲说过当年那些野菜让人难以下咽,而她每听到我对野菜的赞美,苍老的脸颊上就会布满微笑。我相信母亲没有戳破我的谎言,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虽然野菜味道并不可口,可它毕竟帮助许多人渡过了难关。
多年来,我一直忘不了故乡的野菜,忘不了在那个岁月里一家人的相濡以沫。我想只有尝过苦难的滋味,才会更加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