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愿
抗战烽火,燃遍河山;悲壮岁月,铭记永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推出“如你所愿”系列报道,通过走访萧山区域内曾发生过抗日英勇壮举的遗迹、保存抗战珍贵历史遗存的纪念馆等,以铭记萧山军民参与抗战的历史记忆,感怀萧山儿女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铭记血的历史,是为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和平,方能开创未来!
■文/记者 童宇倩 章泽斌 通讯员 钟丽佳 陆宏琨 吴岳云 摄/记者 童宇倩
(老照片由党研室提供)
地处所前镇山联村夏山埭自然村西侧,被人们称为“鹭鸶头颈”的山坡坦缓而窄长。山下一条沥青公路蜿蜒伸展。来去匆匆的行人不会想到,他们常常经过的山坡,竟埋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1940年1月,日军渡过钱塘江,占领萧山县城,萧山进一步成为浙东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军队第190师(代号“忠勇师”)紧急挺进,发动一系列游击战、奇袭战等,为阻止日军南下付出了巨大牺牲。
章潘桥之战,就是其中一场激烈的战斗。1940年5月中旬,中日双方军队在城南蜀山一带连日交战。某日,190师570团三营八连在章潘桥遇敌伏击,连长程利科等12人阵亡、25名士兵负伤。连日鏖战下来,总牺牲人数达100多名。最终,中国军队将日军逐回萧山县城。
那时,190师570团驻扎在夏山埭半年之久。当地村民有感于牺牲将士的英勇,为他们埋骨立碑,建立了夏山埭抗日阵亡将士墓。100多名将士忠骨埋他乡,英魂守四方。
100多名将士长眠夏山埭 蔡东藩挥笔题下墓志铭
进入所前来娘线,路过写着山联村的大石头,数百米就到了夏山埭自然村。公路边有个不起眼的口子,直连一条台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是夏山埭抗日阵亡将士墓。
夏山埭抗日阵亡将士墓建于1940年,坐北朝南,呈馒头状。墓面前嵌三块墓碑,左侧镌5列字“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吉旦 陆军步兵上尉程烈士之墓 陆军第十……”,中间镌“抗日阵亡将士之墓”,右侧小字刻有阵亡将士名单及军职。
墓旁,一棵棵冬青树郁郁葱葱,如卫兵般守护着这里的英魂。
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第190师1940年5月17日战斗详报记载:“本日晨,敌军一部及伪和平军第三大队全部并便衣队等共四百余名,该便衣队百余人伪充我军部游击队,其先头潜至来苏附近……敌指挥所设在西蜀山,我与敌遭遇于章潘桥附近,敌不支退回西蜀山,我即速向该敌猛烈攻击,击毙伪和平大队第三大队少校队副陈冠英。经数次冲击,旋于午后一时占领西蜀山……后敌即退回萧山,我遂撤回。统计是役,敌在东西蜀山死伤百余名。”
这正是章潘桥之战。此次战斗,中国军队一百多位将士阵亡,永远留在了他乡的土地上。
“以前有老人跟我说,我们村委这里原本是个操场,将士牺牲后,被抬到这里,部队为他们举行了简单仪式,随后集中安葬。墓志铭由蔡东藩先生题写,雕刻的石匠也是我们本村人。”所前镇山联村党委书记何奇操回忆。
著名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的故居,就在距离将士墓800米左右的金山村娄家湾自然村。1940年5月,蔡东藩为阵亡将士撰写墓志铭,首句悲怆而铿锵:“盖有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人,如忠勇师之阵亡将士程利科,英雄气概矣!”
经过时间的洗礼,墓志铭的表面已经斑驳脱落,未能窥得全貌。这个墓也历经风雨,一度消失在村民的视线中。
几十年后,当年亲眼看见山坡上埋葬将士一幕的村民,为了让被掩埋的历史重见天日,让被世人渐渐遗忘的忠魂安息,他们走遍附近村庄,查询当年墓碑和士兵墓的线索。
最终,何奇操的外公夏泗友等热心村民费尽周折,在一个水塘边找到了这些被当作石阶用的墓碑。2001年,所前镇人民政府于原址重修了坟墓。
章潘桥之战战况激烈 “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遗体抢回来”
今年96岁的黄坤生,是蜀山街道章潘桥村人。他告诉我们,章潘桥以前是座单孔石桥,“有句老话,九里一桥,意思是萧山出城九里路中,章潘桥是经过的第一座桥。”
当年,位于南门江上的章潘桥,是东、西蜀山之间往来的要道。两山海拔均不到50米,却是蜀山平原的制高点,也是萧山县城的南大门。谁占领这两山,谁就能控制南门江这条水上交通线。
所以,章潘桥之战,非常激烈。
“当时日军在西蜀山上有一个据点。章潘桥西边有房子,日本人就在房子里设埋伏,从窗户里伸出枪射击。程利科连长他们就中埋伏了。”这些,都是所前镇山联村老党员夏雪林听老人们说的,“中国军队靠在桥护栏上反击,但因为没有遮蔽物,所以牺牲惨重。”
夏雪林还记得,老人们曾说,当时部队动员村民把牺牲将士的遗体搬回来,老百姓是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遗体抢回来的。“那时候都是背回来的,约五公里路。进村里的路很窄,是石板路,两个人面对面走过来还得侧身让路。”
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遗体抢回来,百姓对军队的爱戴之心,可见一斑。夏山埭的夏月昌老人虽然没有经历那段岁月,但是他的母亲将牺牲的程利科连长等人的事迹作为家训一般,要求代代相传。在这个老人心里,这支驻点在夏山埭的部队对他们有恩,子子孙孙都不能忘记。
“我母亲总说这个程连长很勇敢,在我们当地和部队里的威望挺高。后来,得知我们这里有抗日部队,敌人的探子就在村口做了暗号,把日本部队引了过来。”夏月昌说,当年军民连心抗日,为了掩护部队,任凭日军如何烧房子、抢掠,老百姓对部队的去向始终只字未提。
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份档案记载,在萧山战场,190师被誉为“特别能战斗的部队”,“盘踞萧山的日本鬼子也对这支部队十分钦佩,称他们为‘忠勇部队’”。190师不但作战英勇,而且治军严明,师长余锦源亲立“三要八不准”纪律,设军民合作站,不拿民众一针一线,受到萧山百姓的爱戴。
“190师570团,当时也被称作游击大队,在萧山县城外围不断骚扰和偷袭日军,目的是牵制、消耗和打击日军,阻止他们修复钱塘江大桥、从杭州运兵过来,防止日军通过萧山占领浙东乃至全国。所以,这些游击战非常有意义,对整个浙东战场牵制日军起到了重要作用。”萧山区文旅局党委委员周寅说。
抗战精神代代传 将士墓成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场所
今年8月,夏山埭抗日阵亡将士墓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扫墓人。
他叫余万祥,是中国军队190师师长余锦源之子。余万祥年事已高,自2019年以来,几乎每年清明前夕,都会打电话委托村里献花,以寄托对父亲部下的哀思。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夏山埭。“感谢萧山人民,这么多年都没有忘记这些英勇的将士。他们不仅修复了墓地,还守护得这样好。”余万祥感慨。
在所前镇,夏山埭抗日阵亡将士墓被当地政府和村民悉心保护着,如今已是市级文保单位,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有一批又一批人前来缅怀、瞻仰。
“从2005年起,我们学校就经常组织学生来这里扫墓。”所前镇山联村村民夏利华是所前一小退休教师,任教时经常向孩子们讲述程连长所在的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为萧山人民牺牲的故事。
何奇操告诉我们,所前一小、二小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来扫墓,山联村、金山村、章潘桥村等村的村委会定时祭扫,另外还有一些群众自发前来祭奠。“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萧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局里正与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合作,查找和整理萧山抗日的档案资料。“我们希望通过与高校合作,把章潘桥之战等萧山抗战中大大小小的战斗战役尽量准确还原,更好地弘扬萧山的抗战精神。”
或许,最好的缅怀,就是不让这些抗战将士被忘记;最好的传承,就是把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