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黄婷 通讯员 许桢艺)“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才知道,手里的线能织出包包,还能织来收入!”在闻堰街道黄山村,刚结束非遗编织课的村民吴小凤,捧着自己设计的手工包笑得格外开心。近日,这场为期16节的全民艺术普及课程圆满结课,不仅让村民们学会了一门新技艺,更让沉睡的非遗手艺,在指尖下变成了看得见的“幸福钱景”。
授课的鲁秀琴老师是编织领域的“老手艺人”,从最基础的绕线、起针,到怎么选材料更耐用、怎么搭颜色更美观,再到如何设计出不撞款的图案,她都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哪怕是毫无基础的“编织小白”,跟着练上几节课,也能慢慢织出小物件;到课程结束时,不少人已经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编织包。
吴小凤,正是这门课程的“优等生”。从第一节课的生疏手法,到如今能熟练驾驭各种编织技巧,还琢磨出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花朵形态融入到包身之中,设计并制作出了各类款式新颖、质感十足的编织包。
每到天气晴好的日子,吴小凤就会带着自己的编织作品,来到闻堰老街的江塘边摆摊。江风习习,来往的路人总会被这些充满手作温度的包包吸引,驻足挑选。“刚开始只是想试试,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好多人买了之后还会介绍朋友来,也有不少顾客特意找我定做专属款式,比如印上孩子的名字,或者搭配特定的衣服颜色。”说起自己的“小生意”,吴小凤满脸笑意,她表示,这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对自己手艺的认可。
“我们希望通过非遗编织课这种特色课程,让村民们在学习手艺的同时,传承这份传统技艺,让非遗技艺可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黄山村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