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童宇倩 何可人 摄/通讯员 徐国庆
深秋时节,走进义桥镇寺坞岭的沈阿姨私房农家菜馆,有游客正坐在庭院中,赏乡村风韵、品农家菜肴,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屋前桂花的浓黄,与屋后柿子的深橘,俨然成了这家小店的色彩氛围组。
为了迎接日渐增多的客人,沈阿姨家新装修了2个包厢,摆了3桌。每年最忙的时候就是五一假期、国庆假期等节假日,不少客人都来自杭州。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摆上三四桌。“冬天很冷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有客人。”
近年来,义桥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文章越做越大,“美丽风景”加快蝶变为“美丽经济”。
山水为媒 创新融合载体
义桥镇最高峰寺坞岭,耸立在萧山与富阳的交界处,重峦叠嶂,地域辽阔,由云峰山、包帽尖、大爿山三座山峰组合。山上翠竹环绕,山间云海翻涌,山下三江汇流,登高远眺,北望可将三江口风景尽收眼底。
在大众的眼光中,一座山坞,如果以旅游打卡点的形式出现,那是“顺其自然”。而在寺坞岭上,一座无界博物馆的存在,让它显得与众不同。
这座博物馆就是山之博物馆。该项目是义桥镇“江河荟·浙江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公益项目、打造寺坞岭山野公园的重点工程,于2021年10月启动。两年来,一支科学家团队把云峰山当成了生态修复实验室,做出了“一座展馆、一条步道、两片样地、多个生态科普点”的整体布局。
无界,意味山之博物馆没有围墙,整座山都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科普教材。
也因此,在寺坞岭,不光能看到美景,还能感受到故事和情感。从一枚枚植物标本中,从一场森林探秘开始,发现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本土物种,通过沉浸式、互动式、趣味性的文旅场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今年8月15日,山之博物馆正式开馆。从生态的角度看,再度耦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看,它则是义桥镇进军农文旅新业态的一个创新载体。
这些年,以山为经线,以水为纬线,以文化为坐标,串点成景,连珠成线,义桥镇不断创新载体,推动农文旅融合走上了快车道。
一泓碧水,两岸倒影,晚风吹拂中,漫步游步道上,观黄石垄波光荡漾,看山村炊烟袅袅,惬意自在。
这座全区库容面积最大的黄石垄水库经过提升改造,蝶变成为了一个由游步道、景观平台、竹林、生态停车场、木栈道、水塘等六大区块构成的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的深度融合景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情景。
山坞“化身”博物馆,水库“变身”休闲景区……在义桥,山水资源有N种打开方式。
结合“美丽滩地”建设,义桥镇浦阳江沿岸滩地得到了“重构”。通过“休闲渔光”“花漾时光”“荷塘悦色”“多彩农田”四个区块的打造,将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融入于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之中,如今的浦阳江两岸,是人水和谐的宜居场所,还是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绝佳选择。
盘活资源 撬动“美丽经济”
走进丁家庄村,这里与杭州丰收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打造的“丰收”共富工坊,通过盘活资源,引入了田间咖啡吧、田园露营、观光小火车等项目,不仅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还促进了本村就业,预计全年可提供就业岗位15个,临时务工500次,农旅融合实现1+1>2。
吃到“红利”的丁家庄村,下一步还将继续整合洪家池区级美丽池塘周边闲置土地资源,乘着农旅融合发展的东风,做深招商引资,继续写好共富文章。
在义桥镇新坝村,杭甬运河穿村而过,一幢现代建筑临江而建,素雅的外形,超大的落地玻璃窗,与古村融为一体。
这里便是浙江当代油画院、浙江当代油画院美术馆,也是新坝乡村美术馆,聚集了二十一世纪浙江乃至中国、国际很有影响的众多优秀油画家。
谁能想象,这里从前只是一处不起眼的老厂房。2019年,以美丽乡村提升工作为契机,新坝村积极盘活土地资源,老厂房迎来蝶变新生,与油画院成功“牵手”,为新坝乃至整个义桥文创产业打开了一扇新窗。
几年间,油画院里展览不断。借此平台,越来越多国内外高端艺术人才走进义桥采风创作,助力新坝村打造浙江画家村。
结合村里古迹众多的特色,新坝村还计划盘活更多土地资源,引进更多文化产业、文人墨客,让“艺术”与“乡建”双向奔赴,让乡村可观可游可居。
近年来,义桥镇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服务品牌,像新坝村一样,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昇光村亦是一个生动缩影。昇光村是全区较早起步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早在2014年就成功创建为“萧山区美丽乡村精品村”,并获有“浙江省AA级景区村庄”“杭州市美丽乡村”“杭州市风情小镇”等称号。
2021年,昇光村整装再出发,一体推进美丽乡村提升村、示范村建设,秉持“党建引领、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共美共富”的发展理念,着力把村庄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昇光村通过盘活废弃厂房、闲置房屋等低效资源,以“旧壳”换“新貌”,建设养生庄园、文展中心、精品民宿等公共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依托义桥革命历史纪念馆、三江博物馆、村史馆、塘坞之战遗址、沈佩兰烈士墓等红色资源,升级打造“红色研学路线”;依托万头羊基地、美丽田园、阿咔果园、雅庄园艺等现代农业资源,打造“绿色郊野路线”……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从2005年村级账户上仅有18万元、村级集体资产仅100万元的贫困村,到如今,昇光村以美丽乡村催生出了“美丽经济”的硕果,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昇光村村级集体资产超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56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66万元,预计全年经营性收入将达430万元,一幅摸得着、看得见的共富画卷正在昇光村徐徐展开。
产业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5月,走进义桥镇浙江民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民望”)的蓝莓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蓝紫色的果实簇成一团,缀满枝头,很是喜人。
“2010年以前,义桥蓝莓种植面积非常小。”义桥镇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当时在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掌握方面都还在探索阶段,经济效益并不高。”
2010年,浙江民望负责人余仁良瞄准蓝莓市场的发展前景,开启了蓝莓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企业种植蓝莓260亩,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蓝莓基地。主要有“奥尼尔”“夏普兰”两个品种,果实个头略大于5毛钱硬币,具有鲜甜多汁的特点,产品畅销省内外。
与浙江民望的大棚种植蓝莓不同,位于昇光村的杭州阿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咔农园”),采用的是山上种植。放眼望去,山上大片土地上灌木丛生,一串串蓝紫色的蓝莓挂在枝头,好似小巧圆润的蓝宝石。
阿咔农园生产负责人李小川介绍,目前农园共有蓝莓基地40余亩,除山上种植30亩,还有12亩地正用于探索田间种植。虽然种植面积不大,但每年都有产量,蓝莓质量上乘,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绍兴及本地,周末和节假日来农园进行蓝莓采摘的顾客也不少。“最高峰每天能接待游客100余人,入园价是50元/人,自己采摘的蓝莓另按60元/斤计算。”
据了解,目前义桥共有蓝莓种植企业2家,通过探索农文旅发展模式,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融为一体,通过蓝莓休闲采摘、农产品种植等形式,不仅打开了蓝莓销路,还推进村集体经济提质,为乡村振兴、助力共富注入源源动力。
除蓝莓产业,种羊繁育也是义桥农业特色之一。走进位于义桥的杭州庞大农业义桥羊业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羊舍映入眼帘,几千只湖羊在圈里撒欢,“咩咩”声此起彼伏。
目前,基地羊群存栏量近8000只,以养殖种羊为主,一部分作育肥羊。这些羊按照性别、系谱、体型等,被分散圈养在21栋羊舍里,由12个工人打理。
基地采取“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以“供种—供苗—供有机肥—技术服务—回收肉羊”等方式,吸纳广大农民养羊,带动农民养羊致富。庞大农业带动农户联种了1000亩羊的“口粮草”,产下的羊粪不仅可以做成肥料用于农业生产,还可以做成优质花肥,形成纯生态产业链,绿色无污染。
近年来,义桥借力非粮化整治,积极推行稻鱼混养、七彩水稻、观光农业;结合渔浦文化、诗词文化,开展开渔节、乐笋节、蓝莓节等特色活动;通过建设皇天畈美丽田园、山之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发展亲子研学、农业科普、民宿经济,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繁荣。
目前,义桥已形成以丁家庄农机合作社、庞大农业、民望农业等为龙头的一批特色农业企业,茶产业共富联盟、蓝莓产业共富示范基地、创智新城融合区共富带等产业共富联合体,不断释放强村富民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