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黄婷 市民记者 王慧敏
“涛涛,给我打包3份爆米花,谢谢!”昨日中午12点,靖江街道向阳路周边的商铺都准备吃饭,唯独一家开在幼儿园边上的爆米花摊依旧火爆。摊主涛涛是靖江街道一个17岁的脑瘫少年,因妈妈姚传华为鼓励他首次出摊而拍摄的短视频,瞬间“火” 遍全网。
妈妈:“自食其力比接受捐赠更重要”
“涛涛,这个姐姐要买2份爆米花,你去拿袋子给姐姐装一下。”早上9点,涛涛和妈妈就已经在店里制作爆米花了,小小的店铺里弥漫着浓浓的奶香,飘散至马路上,吸引着来往的人群。
门口两张不大的桌子上,已经摆满了包装好的爆米花桶,一侧的宣传招牌上写着醒目的大字:“5元一桶,现做现卖,不含任何添加剂。”另一侧,涛涛和妈妈戴着口罩和手套,将刚制作好的爆米花用铲子装进桶里。“我是给涛涛打下手的。”妈妈笑着说,“我给他扎好袋子,涛涛负责装好爆米花。”一铲又一铲,涛涛熟练地将爆米花倒入桶里,满满一桶,分量很足。
这些天,涛涛妈妈没想到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照顾,内心十分感动。“短视频和宣传报道发出以后,很多来自绍兴、上海的朋友特地来购买,和涛涛聊天。昨天还有来自武汉的,还有开车100多公里来买的,大家都是几份、几十份的买。”
订单多了,仅凭涛涛一家根本忙不过来,周边的邻居都来帮忙。“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来转转,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涛涛是一个很棒的小孩,很懂事,很会帮妈妈干活。”邻居奶奶笑着说。
下午2:30,涛涛出摊了。带着他亲手制作、打包的爆米花前往镇上幼儿园门口摆摊。昨天是他首次创业的第7天。“摆摊卖爆米花是涛涛自己的决定,他喜欢这个。”妈妈姚传华说。
望着埋头打包的涛涛,妈妈说:“我希望他可以不忘初心,努力下去。我们不接受捐助,只是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自给自足。”
涛涛:“我想买个大房子,一家人一起住”
“涛涛真的很聪明,是做生意的好手!”从绍兴赶来的谭先生从涛涛手中接过2袋爆米花,笑着跟记者说:“从短视频上刷到了涛涛妈,这是一位很伟大的母亲,涛涛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孩,所以特地赶来支持他的生意,希望涛涛可以健康快乐地生活。”
面对热情的顾客,涛涛面含微笑,双手交叉握拳,说着“谢谢”,然后撑开塑料袋打包。虽然动作慢了些,但是顾客们都很耐心地在一旁等待。
如今,涛涛的爆米花摊固定在镇上的幼儿园门口、地铁口。“上午我们会准备好几十份爆米花,然后下午两点半准时出摊。周一至周五在幼儿园门口,双休就在地铁口,这是涛涛自己决定的。”
在妈妈口中,涛涛还颇有点“生意经”。平时在幼儿园门口没卖完的爆米花,涛涛还会再去地铁口卖。“我担心他会累,但他倒是乐在其中。”
“涛涛,你创业的目标是什么呀?”面对这个问题,涛涛手中比画着,嘴里说着“房子”。涛涛想赚钱买一个大房子,给家人住。除了卖爆米花,涛涛还会去边上的公园捡捡瓶子、易拉罐,攒起来卖。
“涛涛很心疼家里人的,平时我在外面摆摊,到饭点了,涛涛就会帮我们煮好饭,等着我们回来。有时候我累了,涛涛也会主动过来抱抱我,给我力量。”妈妈说,“现在涛涛兴致很高,有时候想让他停下来休息一会,涛涛都会拒绝,一直在努力工作。”
面对未来对涛涛的培养计划,姚传华思考片刻说:“我不希望他有多大成就,我只希望他可以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卖爆米花不会是他一生的工作,但是我希望会是他人生中值得保存的记忆。”
自食其力 努力前行
■社会评论员 陈文澍
近日,萧山一个17岁脑瘫少年卖爆米花的事冲上了热搜。
视频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剪辑,却凭借着一句“只要他站在那里,就是一种成功了”,柔软了无数网友的心。
因身体原因,涛涛先后进行过四次手术。孩子很坚强,但在母亲心里却依旧有根“刺”——她担心自己没法一辈子照顾孩子,所以才狠下心来,决定让涛涛去卖爆米花。
而正是这份伟大深沉的母爱,让涛涛能够勇敢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涛涛是不幸的,他摸到了不那么顺利的“牌”,尚且年轻的人生就要穿过比寻常人更加狭窄的羊肠小道;但他也是幸运的,在摸索的道路上,有一个温暖的家庭,遇到了无数陌生人用“爱心”点亮的路灯。
在引发关注之后,网友们纷纷用行动支持涛涛的生意,有人驱车来到现场买下爆米花,鼓励这个男孩。
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场双向的“感动”。“不屈命运、奋勇拼搏”的“涛涛们”,用一曲充满勇气的人性赞歌,感染社会;而社会正在逐步看见这些“特殊人群”,用关爱保护、温暖他们。汹涌流量之下,是网友们的点滴善举汇聚成大爱暖流,是一个向上的强大正能量体,更是一个社会柔软和进步的象征。
归根结底,卖爆米花这份工作,其重要性不只是谋生,更是让“涛涛们”被社会认可和重塑自我价值感——超脱了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上点亮“涛涛们”的希望之光。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愿所有特殊孩子,在未来都能被社会善待与接纳。”保障残障人士群体作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所期冀的是,这股大爱暖流能“逆流而上”,延伸至更多领域。政府作为一个强大的基底,希望能够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比如残障人士的就业培训与教育、救助政策等,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