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从“刀片一甩就出鞘,再一甩即可收回”的萝卜刀,到“上学前吸一口,下课后吸一口”提神醒脑的能量棒,最近校园网红产品的风潮又引发了关注。
一边是孩子们扎堆玩“刀”引人担忧。不少人认为哪怕没有直接造成人身损害,也足以造成施暴心理的暗示,容易引发孩子之间的纠纷,扰乱学校秩序;另一边是“鼻吸能量棒”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有专家指出,长期或大量吸入樟脑会导致神经系统和肝脏损伤,以及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那么,这些都是什么玩意?笔者走访了萧山几所学校附近的小卖部后发现,萝卜刀的身影较为常见,“鼻吸能量棒”没有发现。
此外,不少家长们也表示,给孩子买过萝卜刀,但“鼻吸能量棒”未见孩子玩过。虽然线下走访未见有售,但是线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简单搜索“鼻吸能量棒”便可发现,许多店铺销售额均不低,在一千元以上。
其实,“校园网红产品”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的各类卡片、弹珠、花绳,到如今的电子手表、各类联名文具等,可以说都是校园网红物品。
毕竟对孩子们来说,这些色彩鲜艳、充满新鲜感的好玩东西,是学习生活中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甚至是跟上潮流与同伴交流的“必备品”。有些无伤大雅,有些则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辨别校园网红产品的“优劣”,不能仅靠商家和学生的自觉,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多方合力。
首先是监管要到位、靠前。如,对“鼻吸能量棒”这种确实存在争议的物品,是否有害健康、是否适用于未成年人等问题,监管部门不妨及时出手,针对这一品类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评估,在更大程度上做好规范,避免一些问题产品堂而皇之地流入未成年人市场。
此外,由于不少校园网红产品生产成本低廉,市场上更是品质各异,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三无”产品的检查,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有必要做好科学引导,剖析产品存在的潜在危害,让孩子们心中有数。就拿萝卜刀举例,一方面是产品自身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正确使用”。毕竟在过分的嬉笑打闹中,即便是笔芯、圆规等常见学习物品,也会存在风险。
引导,往往比一味地禁止更有效。学校和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合伙人”,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未来,校园网红产品还会以更多新的形式出现。如何在保护孩子爱玩的天性和保障孩子的安全之间找到平衡,需要社会各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