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萧山一家社区咖啡店“出圈”了。这年头,社区里有咖啡店,早已不是稀罕事儿,但这家仅对外营业两个多月的咖啡店,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足够安静”。
这家咖啡店的两位合伙人有点特别,其中一位先天失聪失语,还有一位后天因疾致患,但他们总是在努力突破自己,想要走出被“残障”二字框限的人生。正好他们中一人有咖啡师资格证,另一人有很高的烘焙天赋,于是他们萌生了开一家咖啡店的念头,售卖咖啡,也售卖吐司饼干等烘焙产品。
就这样,在街道、残联和社区的协助下,一家“小而美”的手语咖啡店开业了,虽然营业过程中偶尔有交流上的障碍,但慢慢的,周边不少居民成了店里的常客,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家咖啡店的经营模式,认可这家咖啡店的味道。
这样的咖啡店能够“出圈”,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虽然店铺合伙人是残障人士,但他们在咖啡和烘焙产品制作上的水平不输健全人,所以他们可以放大优势,收获好评。这正好诠释了“有能力谁都一样了不起”,不会因为身体上有点缺陷而被生活抛弃,每个人都能用能力换取努力向上的生活。
这两位虽然是残障人士,在沟通交流上有劣势,但他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去交流,比如放置提示牌,又比如用手语。当有足够多的勇气去直面困难,他们早已把克服困难的不易,转化为满满的动力。有能力有梦想的人,永远值得被认可。
而这样的咖啡店,其实也是自带流量的。
这份“流量”源于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就像有顾客说的,得知社区有这样一家咖啡店,就时常来买杯咖啡,支持一下创业中的咖啡店。也有顾客专门来到这家店,学学手语,试着和店里的两位合伙人“交流一番”。
你发现了吗?这个社会其实越来越温暖了。面对身边的残障人士,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包容与理解,去拥抱而不是去排斥,其实他们和自己也没有太多不同,大家都有一样积极向上的灵魂,去努力收获精彩人生。
事实上,努力的人,永远不会被生活辜负。
就像咖啡店两位合伙人,曾经经历过一次次求职碰壁,但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突破口。开一家咖啡店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挑战,但更是一种契机,让生活有另一种打开方式的契机。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这样的故事如鸡汤故事般存在,但试想,谁没读过几个鸡汤故事?看过一些美妙的人生?而这是新闻里的故事,是真实发生于我们身边的日常。这样的故事,就算有些鸡汤励志,更值得围观。
围观那些积极的人,品读那些努力的人生,是为了让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那股踏实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真的会被生活宠爱,成为足够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