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艺炯
詹家埭社区位于萧山南片,临浦镇以西,在册人口450余人。这个规模不大的社区仰仗着一手“独门秘诀”——腌白菜,从而有了名气。恰恰好的口味,使这里的腌白菜生意几十年不衰。
只不过,光有腌缸白菜很难让这个小村庄的经济有很大的飞跃,二十年前,詹家埭集体收入仅10万元。“几十年来,詹家埭村因为是蔬菜基地的身份,没有太多的资产和土地发展村集体经济。”老支书占红卫告诉记者,“仅有的一块空地,租给了本地一家企业做厂房,一年也就收到10万元左右的租金。”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詹家埭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整治,2005年,詹家埭村转为詹家埭社区,全村村民户口转为集镇居民户口,社区干净明亮,道路宽敞。村民也集体搬进了楼房居住。
但以腌白菜为主收入来源的村民们,依旧保持着种菜、卖菜、腌菜的习惯。住楼房、干农活,成为了詹家埭继“腌白菜之乡”的又一个标签。
詹家埭得有个带头人
孔华超,土生土长的詹家埭人,十几岁时离开了家乡,小时候村里困顿的光景多年来一直停留在他的记忆里。“露天垃圾场上空苍蝇满天飞,村道两边是各家随意搭建的简易房。”他说,“那会儿还没有公路,走过去裤子还要沾满一腿灰。”
2017年9月,为配合浦阳江治理工程和临浦小城镇发展的需要,詹家埭社区实现整体拆迁。也正是在那一年,孔华超接到了社区聘他返乡工作的邀请。
彼时,经历了大学毕业、退伍工作的孔华超,南下创业,经营服装生意,历经七年已做到了年销售额千万元的规模。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想到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孔华超略一踌躇,便做出了回去的决定。
回来没多久,孔华超便碰上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在基层的村社工作,最难的是碰到一个“拆”字,拆迁、拆违、三改一拆、拆辅房等。在这次征迁区块中,93户农户由于涉及户籍人口、土地权证等方面问题,情况相对复杂。经过工作人员走访协调,到最后,还剩下7户“钉子户”不同意拆迁,一时间村三委班子成员一筹莫展。
此时,作为志愿者的孔华超主动站出来,接下这块最难啃的“骨头”。经过一年多的走访、交谈,孔华超对居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均每户人家上门10多次,终于说服居民完成签约。疫情初期,他还拿出原本计划用来购车的30万元,买了几万只口罩,尽数捐赠给镇政府以及各个村社的值班人员。
眼见着来了这么个靠得住、肯干事、有想法的年轻人,老支书拍了下孔华超的肩膀,腰弯成一张弓,说道:“詹家埭得有个带头人。”
2020年11月,詹家埭召开党组织换届选举大会,社区老党员们把改变詹家埭社区面貌的希望寄托在时年三十岁的孔华超身上。经正式选举,孔华超高票当选,成为当时临浦镇上最年轻的村(社)党支部书记。
年轻书记 走马上任
上任后的第一年,孔华超便成立了詹家埭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下属公司杭州尚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孔华超坦言,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社区有发展,居民有钱赚。
詹家埭素有“腌白菜之乡”的美誉,如何发挥这一传统优势,打造自身品牌?经过反复酝酿,他将目光落在了100余亩村级留用地上。
2021年,詹家埭社区实行美丽田园建设,计划盘活村级留用地资源,打造“腌白菜”为主题的“腌学社”,逐步形成生产、休闲、观光、体验、运动、研习,甚至文化消费在内的绿色产业链,着力提升詹家埭美丽田园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2年4月,美丽田园上,詹家埭社区开发的集体经济项目“腌学社”正式运营。
一方面打造研学产业园,居民们化身“腌白菜老师”,带领家长和小朋友一起体验采摘大白菜、清洗、入缸脚踩、体验腌制过程,感受萧山人餐桌上“老底子味道”的制作流程。
另一方面,作为共富工坊的“腌学社”,还收购社区内农户种植的蔬菜,以门店零售+批发的形式进行外销。不仅向外界展示了詹家埭的腌白菜文化,进一步提升临浦腌菜品牌,还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目前,“腌学社”每季度营业额达100多万元,“老百姓不仅不用再起早摸黑去批发市场销售蔬菜,还分到了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孔华超说。
华超!今天薅菜了吗?
事实上,一开始孔华超的“算盘”并不顺利。詹家埭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是一家专做食品配送的服务型公司。2021年,这位走马上任才一年的90后新官,凭着早先做过服装生意的经验,信心十足地主导了这家企业的开张。可现实却给孔华超浇了一盆冷水,“之后的两年,餐饮行业不景气,公司业务也萎缩了不少,我觉得我们必须得另谋出路了。”
一次偶然的尝试,为詹家埭打开了一扇惊喜的门。当时,新鲜蔬菜供应在詹家埭社区已经初具规模,而直播电商新模式日益兴起,“既然线下销路有限,那么就开拓线上的。”
说干就干,孔华超和几个年轻人一合计,随即组建了一个运营团队,历时近一年的调研筹备,今年5月,以詹家埭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的抖音号“三农之家”正式上线。
不几天,以詹家埭为拍摄场景的一个个短视频陆续推出:穿着单色上衣、黑色西装裤的年轻书记出现在了田间地头,冷不丁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站在路边随机找农户“搭讪”:“阿姨,我看你这个青菜相貌不错嘛……”或者假装收菜的“老板”,闲谈间把对方现摘的萝卜青菜塞进袋子里,随后一转身送去社区老年食堂。
因为风格幽默,场景真实,加之形象不错,孔华超的视频很快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不少关注,粉丝们留言称他是个会“薅菜”的社区书记,还会有人催着问:“华超!今天薅菜了吗?”
几天后,孔华超上线直播,那一晚,直播间卖出了几吨的青梅。
不仅自己上镜,孔华超还拉来社区干部、居民助阵。直播的粉丝先涨到两千多人,再到一万多人,营销工作取得了效果,各个渠道的销售日益红火。
靠着自己人维护、自己人出镜,目前“三农之家”这个抖音号,已经收获了19万+的粉丝,直播间一天能接到上千个订单,每个月的销售额在75万元到百万元之间。
除了本社区自产的时令和特产,孔华超还把产品种类扩大到了周边乡镇和农村,甚至计划辐射全省乃至全国,让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现在直播间。
接下来,他还希望把腌菜做成品牌,打造特色金名片。孔华超语气坚定:“集体经济要长久发展,需要有品牌支撑,而我们那么悠久的腌菜历史,则更应该整合起来,发挥文化的优势。”
在孔华超的带动下,社区集体经济营收达到600万元,越来越多詹家埭社区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