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青颖
日前,北干街道“百团百场”文化惠民进村社文艺演出暨“老漂族”社区融入项目文艺汇报演出在天悦社区春江悦茗小区南广场举行。
气势昂扬的红歌“串烧”、悠扬悦耳的葫芦丝演奏、婀娜美丽的舞蹈表演……活动精彩纷呈,现场还为“老漂族”亚运志愿者队伍代表颁发证书。
没错,这天活动的主角正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随迁老人——他们多是为了给定居萧山的自家孩子带娃而远离故土,来到他乡,成为“漂泊”一族。
原本,他们的故事多少会带些孤独的色彩,但在这两年,随北干街道天悦社区“老漂族”社区融入项目的进行,里头的情节也逐步发生了转变。
想法源自2022年5月的一场楼道长会议。天悦社区党支部书记高建瑛回忆,“当时有个楼道长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就说,自己的老家在厦门,来到萧山后觉得有些孤单,但又不能告诉子女,怕他们不放心,她希望社区能多一些兴趣课程类的活动,丰富一下老人们的生活。”
事实上,这位楼道长的经历并非个例,北干街道天悦社区作为一个融合型大社区,新萧山人人口占比达到70%,其中不乏随子女落户跟到萧山的老人。“所以我们在了解到居民这一需求之后,于2022年9月开启了‘老漂族’社区融入项目,今年3月社区参加了北干街道公益创投项目后,又将该项目辐射到周边桂语听澜、风情科创两个社区。”高建瑛介绍,目前,天悦、桂语听澜、风情科创三个社区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三千人,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超过50%。这些“老漂族”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比如贵州、江西、河南、新疆等地。
51岁的付小兰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三年前,她从江西来到萧山带孩子,生活围着孩子团团转,“其实我很早就知道社区有这个活动,一直没时间,现在小孩子上学了,就挑了我感兴趣的葫芦丝学习学习。”
兴趣爱好的学习只是项目一部分,付小兰说,在学葫芦丝的时候还结识很多新朋友,“大家都在一起带娃的,共同话题很多,也不觉得孤单了。”
在舞台下,记者还偶遇了一位穿着亮丽衣服,拿着啦啦队彩球的周红梅,她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容,若是不说,任谁也想不到,她已经是有孙女的奶奶了。“这衣服我挑的,选了我最喜欢的颜色,看上去也年轻。”当天能上台演出,周红梅非常高兴。
三年前,她从六百公里外的山东来到萧山,一开始,她总觉得不适应,包括吃穿、天气、生活习惯,“花了两年才熟悉吧。”
她是风情科创社区的居民,也是社区里最早一批加入项目的成员之一,“原来可能也就在小区楼下跳跳舞,今年孙女送了托班之后,我就来参加这个社团了。”她告诉记者,自己以前接送完孙女总是无所事事,“现在最起码我把孙女送走后就有一个目标了,去排舞,而且还有了可以去的地方,大家一起玩都挺不错的。”
“盘活社区阵地资源,为‘老漂族’提供便利,让他们融入萧山。”高建瑛说,“项目持续到现在,其实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比如在疫情、亚运会期间,很多老人都抢着做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据了解,“老漂族”社区融入项目通过开展邻里活动、兴趣培养等活动,帮助“老漂族”在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提升他们对这个城市与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社区还会以周边游、学做本帮菜等形式,帮助“老漂族”了解社区周边的超市、旅游景点、农贸市场、医院、购物中心等,拓展“老漂族”对本土地域的了解,更快适应和融入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