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蒋超 通讯员 尚倩倩
共同富裕,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大梦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的“小日子”。而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的未来社区,则是群众幸福生活的踏实落脚点。
今年以来,我区一体化推进未来社区创建、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等民生工作,随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需配置”、社区睦邻善治场景“全龄友好”、强社惠民“长效造血”等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图景,民生幸福度、百姓便利度、环境整洁度、治理现代化等都有了明显提升。
量质并举全域和美
在城厢街道崇化三住宅区,杂乱的“边角地段”被爱心清廉广场、儿童乐园、健身步道等不同主题的“口袋乐园”取代;在盈丰街道利一社区,2600平方米的架空层统筹改造为集儿童游乐场、党群驿站、科普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邻聚”空间;在宁围街道振宁社区,老旧小区改造由传统的“单独改”转变为“连片改、综合改、整体改”,并以邻里、健康、服务为重点场景进行复合设计,获评旧改“最佳案例”。
邻里空间大“变身”,是我区回应居民“美好期盼”的着力点之一。从功能完善、空间挖潜、文化挖掘和服务提升等方面着手,我区靶向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全面构建城镇社区5分钟、15分钟公共服务圈。
一方面,灵活应用“加、拆、改”三种模式,增设邻里共享空间,让“边角”变“乐园”,“闲置”成“邻聚”。另一方面,聚焦老幼共享,新增(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日间养老照料中心10个,普惠性托育园7个,进一步增添“全龄友好”底色。罗婆路、湖山等社区14个场景通过省共同富裕基本单元“一老一小”验收。
此外,我区还不断深挖社区文化内涵和人文资源,积极引导社区通过邻里公约等方式,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湘湖社区围绕湘湖“红砖”做透社区记忆;卫东桥社区依托建筑这一独具党湾辨识度的社区文化,提炼“一砖一瓦总关情”,渗透社区建设方方面面;塘湾名苑社区依托古海塘遗迹,创建“塘哥”IP形象,以文化街为依托,开展海塘邻里文化节等相关活动,让邻里之情更融洽。
“我们抓好核心需求的落地见效,也是为了让周边社区和居民能享受到未来社区建设的红利。” 区现代社区(未来社区)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的“未来”,不仅代表着外观的重塑,更意味着全新的生活。从“惠民服务圈”到“民生幸福网”,我区形成了补短板项目库,开工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共计81处,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共建共享强社惠民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由“量”到“质”的转型阶段,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实施路径,已成为未来社区治理的必然趋势,也为开启未来社区长效运营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8月份以来,我区全域推广“一心两会”物管体系建设,让物业管理中心、物业联席会、业委会联席会,以及警力、物业、业主“三根线拧成一股绳”,不断强化完善党建引领的三方协同共治工作。从实践效果来看,“一心两会”既提升了物业管理的专业服务能力,也让社会层面源头守护、风险防范的参与力量得到有力补充,合力破解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突出难题。
同时,联动未来社区建设和现代社区强社惠民集成改革,探索多元化未来社区运营模式,已有14个试点社区成为“探路者”。如宁围街道市北社区实行运营前置,以“投建管运维”一体化实施的理念,由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实施设计、施工及运营的整体统筹,运营模式得到省市专家关注和好评。
在此基础上,我区还持续总结和推广“360民情圆桌会”“社区合伙人”等经验做法,引导各方在旧改、加梯、物业管理等方面全过程参与协商议事,形成内外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
如汇宇社区和百尺溇社区实行“样板楼”模式,让居民在实地感受之后,提出改造意见,实现家园共建。其中,汇宇社区收集改造意见建议80余条,居民参与率达到96%。还有新宜社区探索“五社联动”机制,创新开展杭漂父母、共享奶奶等活动,受益人数超万人。
把未来社区“建”到居民的心坎上,我区正在这份“民生答卷”上认真作答——今年新增创建20个未来社区,18个未来社区顺利完成省级验收;今年的14个老旧社区片区改造开工面超过90%,共完成加装电梯109台,历年累计完成加装电梯335台……无疑,当越来越多的社区迎来“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时刻,“未来已来”也有了更清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