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亦平 陈菊根 施华峰 俞叶方 倪剑波
3月10日上午,萧山第十高级中学的校园内,前身浙江乡镇工业学校建校40周年校友会筹备会成功举行。这所在萧山被誉为乡镇企业家黄埔军校的学校,又一次华丽地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时代浪潮风云迭起,乡镇经济改革前行,中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萧山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名列全国前茅。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乡镇企业技术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开拓发展。怎么办?当时的萧山乡镇企业局想到“自起炉灶”,局领导杜文辉挑起担子,着手创办自己的乡镇工业学校。
1984年,在萧山乡镇企业局出资和指导下,在时任局领导杜文辉、倪荣富、边亦平的有力推动下,在一大批有责任感的乡镇企业家的支持下,经过一年的筹备,一所为乡镇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萧山乡镇工业学校正式诞生了。
当时,萧山乡镇工业学校的成立,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借鸡生蛋还是养鸡生蛋》、《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萧山三千乡镇企业深谋远虑自办工业学校》等,专门介绍了萧山办乡镇工业学校的办学经验。
“萧山城厢东门外育才路405号”,这个刻在多少人心中的学校地址,寄含着无价的情怀与无悔的青春。首届校友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等还没有建好,两个建筑班去了当时的长山中学、两个机制班去了当时的衙前中学借读。直到一年后的1985年9月1日,师生们才搬入了自己的校区。
学校虽然建了起来,但是资金依然比较困难,有关方面只能边筹建边办学。当时的浙江省计经委拨款120万元,学校在建校10年内,逐步建起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大礼堂、教工宿舍、实验大楼、校办厂等,这其中多半靠的是乡镇企业出资建设。
学校的筹建自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全体师生的努力。萧山乡镇工业学校的首任校长是李仁寿,高级讲师,曾任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科教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他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后分配到萧山工作。20世纪70年代起,李仁寿先后创建了萧山南阳中学、萧山幼师职业学校,1984年起,负责萧山乡镇工业学校的办学。那时,李仁寿为校长,陈淼生为教务主任,王冠正为总务主任,三人同心协力,精诚合作,带领全体师生戮力前行,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萧山乡镇工业学校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浓墨重彩。据《萧山年鉴一九八九》记载:萧山乡镇工业学校为全省第一所县办省级乡镇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地址在城厢镇东门外,占地31.2亩,学校用房5301平方米。设机械制造和工业民用建筑两个专业,学制三年。1988年,有专任教师37人,在校生300多人。学校还为乡镇企业举办统计、外经贸、机械制造、电气、建筑建材、经济管理等各类短期培训班24期,学员1264名。国家教委考察组来校,考察中专机械专业三年制毕业生情况,认为三年制学制改革是可行的。1991年,学校开始扩招,增加了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餐饮专业、汽车修理等学科。
1997年,浙江省政府正式批文,萧山乡镇工业学校更名为浙江乡镇工业学校。学校秉承“求实奋斗”的办学和校园文化理念,教职工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成果不断体现,为乡镇企业输入了大量急需的技术人才,同时,逐步面向全省招收学生,特别为浙江的乡镇企业培养了许多受欢迎的中等技术、管理人才,为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建校成绩斐然。
历届毕业生扎根基层,奋斗于生产车间、建筑项目、服务网点……在各自的工作管理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贡献青春。其中,好多人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出类拔萃,有的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做项目、办企业、做公司,在专业化道路上开辟新天地,服务社会,贡献价值。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在变革中转向规模经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在变革中完成改制。1999年11月,浙江乡镇工业学校土地拍卖,共获资金8058万元,在中教园区征地163.8亩,建造了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规模为42个班的萧山十中。改制后,依然还有几届专业学生毕业。
“萧山乡镇工业学校”“浙江乡镇工业学校”的牌子,见证了那段激情四射的乡镇企业奋斗史、见证了企业家创业的艰辛、见证了教育改革的成就。乡镇工业学校的老师、学生永远记得这段融于热血、化于青春,足以载入浙江乃至全国教育史的燃情岁月。